国际交流
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保持团队的国际认可度与竞争力。目前团队已与诸多国际知名院校及研究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主要合作单位包括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西班牙国家冶金研究中心、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
团队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CSC项目、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上述海外知名院校的核心团队交流学习,拓宽学生眼界与领域认知。在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模式上,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两种模式:在学生派出前,邀请各海外大学金属材料方向知名专家来校,介绍其相关研究方向,并针对未来拟开展课题进行授课,共同进行项目的前期研讨,让学生进入课题预热阶段。在学生派出后,国内导师结合外方单位在计算材料学、材料表征和组织转变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先进成果以及本团队已有研究,实时参与学生课程与科研指导,形成“基础理论-应用基础-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的全新合作机制。同时,团队基于上述丰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邀请金属材料领域国际顶尖学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科研方向与写作指导,汇集全球最优质学术教育资源,全方位提升学生科研与学术表达能力,旨在培养兼具国际科学视野与实用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实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注重科学思维教育的同时,着力关注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多家知名生产单位或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平台,使学生真正掌握金属材料领域的核心专业技能,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实习经历为学生提供进入国内知名企业的“直通车”式就业机会。目前与本团队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的国内单位包括: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本钢集团有限公司、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理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
在与企业及生产单位的联合培养模式上,团队采用“送出去+双指导”的合作模式:在学生派出实习前,校内导师与企业充分沟通,并确定企业内部实习导师,以及具体的实习课题,确保课题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同时兼具科学研究价值。在学生派出实习后,根据具体课题进展情况灵活选择学生的工作地点,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长及时间段不做硬性死板规定。同时,在企业实习期间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双指导的原则,定期沟通研究进展。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全面开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设备、产线、产品等内部条件,充分满足学生研究需求的同时,给予学生接触并掌握领域核心技术的良好机会,并在学生毕业后针对其所掌握的技术情况,为其提供直接对口的就业机会。
教育教学
1. 研究生选修课——材料基因工程导论
团队教师常年承担研究生选修课《材料基因工程导论》授课任务。该课程教学内容与MIT、美国西北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的教学体系接轨,东北大学亦是国内第三个开设材料基因课程的高校,课程具有显著的前沿性特点。课程通过对材料设计理论、技术方法及实例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材料基因工程理念。同时,课程通过实际程序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并使学生达到可进行标准化数据分析的水平,服务于材料学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人才的培养。
2.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专业外语
团队教师常年承担本科生专业选修课《专业外语》授课任务。该课程涵盖了材料科学及金属加工方向的诸多专业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标准,熟悉金属材料领域中常见的英语表述方式,掌握本专业英语的基本词汇,提高学生正确、快速阅读成型专业科技文献的水平,使学生具有及时并准确的获取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的能力,初步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写作技能。同时,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课知识,并为学生今后在合资或外资企业及国内相关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或在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本科生实习与班导师工作
团队教师常年承担本科生班导师工作,并积极为本科生提供方向指导及实习实践机会。团队教师胡军荣获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尽职班导师称号,团队学术带头人徐伟教授荣获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班导师称号。徐伟教授作为材料类1709班的班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带领该班级成为年级中唯一一个零挂科班级,同时四级通过25人,通过率达83.3%。班级获得2018年东北大学先进班集体(材料学院唯一)、东北大学优秀团支部,东北大学铸智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大一获奖助学金覆盖率专业第一。
毕业情况
团队自2017年正式建立以来,共毕业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32人。毕业生奔赴各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央企、国企、私企等企事业继续深造或任职。具体去向包括: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美的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鞍钢集团等。毕业生工作情况稳定,在各单位担任研发工程师、研究员、教职等重要职位。同时,课题组一直坚持对于无明确就业意向的学生给予就业指导,为其分析合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职业规划,并与学生充分沟通后,为其提供可行的就业单位选项,并对部分知名单位予以实质性推荐,充分保证学生毕业后的良好就业环境。
学生荣誉
1. 荣誉称号及奖学金
团队历届硕博研究生均在各层级评优及奖学金评选中获得丰硕成果。自2017年团队正式成立以来,已有沈春光、李泳、张朕、徐宁4名博硕士生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张晓、魏晓蓼等7名博硕士生先后获得东北大学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干部称号。在RAL实验室的历年学生评优中,团队研究生均名列前茅,每年均有多人获得RAL优秀博士研究生一、二、三等奖等荣誉。团队学生获得的其它荣誉称号及奖学金包括:卓越博士奖学金、东北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东北大学优秀毕业生、东北大学优秀团员、东北大学材料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大学材料学院成材创新奖等。上述成绩进一步激励着团队学生积极投身学业,提升自身实力,向更多更高的荣誉发起冲击。
2. 学术竞赛奖励
团队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基础学业的同时,通过各类型学术竞赛进一步拓宽自身眼界、提升专业水平。近年来团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了丰富的学术竞赛荣誉。课题组教师常年承担“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东北大学校内宣传、选拔及参赛队伍培训工作,具有丰富的竞赛经验,课题组参赛队伍连续五年进入全国最终决赛,并累计斩获五个全国一等奖、一个全国二等奖,充分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学校争得荣誉。在其它学术竞赛方面,团队学生亦收获颇丰,主要包括:“钢研杯”全国钢铁材料扫描电镜图像竞赛、第二届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第十五/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二、三等奖等。
3.学术交流奖励
本团队在重视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时,亦非常关注对学生学术表达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各类金属材料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鼓励学生在会议上独立做学术报告,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尽早形成独立的学术见解与行业认可度。团队多名学生在多个学术会议上获得学术交流类荣誉,主要包括:第五届材料基因工程论坛墙报奖、第二届师昌绪先进材料论坛优秀墙报奖、东北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一、二、三等奖、瑞典钢铁学会奖学金、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汽车轻量化研讨会三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