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研究领域 > 软物质物理

软物质物理介绍

 

软物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从豆腐、牛奶、酸奶等食品,到油漆、肥皂、织物等日用品,无不都是由软物质组成的。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软物质物理方向致力于发展软物质的基础物理理论,探索软物质材料的工业应用。理论研究涵盖微观尺度的蛋白质大分子,介观尺度的细胞,以及宏观尺度的流体。工业应用涉及微观尺度的柔性微纳米结构器件,介观尺度的生物医用材料、生物传感系统,以及宏观尺度的柔性可穿戴设备。

研究领域包括:高分子与液晶体系的理论与模拟,细胞信号网络动力学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单分子力学与细胞力学,非常规能源成核调控及微观力学,软物质结构与性质调控,超细纳米材料功能化及应用,柔性微纳米结构电极与器件,可穿戴智能传感系统,胶体与界面的传感器与自动化,生物医用材料表界面科学。

 



  • 郭文熹

    教授

    wxguo@xmu.edu.cn

    物理大楼 358

    柔性导电材料与器件、软凝聚态物理、蛋白质基智能传感系统、柔性太阳能电池

  • 侯旭

    (双聘)教授

    houx@xmu.edu.cn

    物理大楼 312

    液体门控技术、仿生纳流离子学、界面科学、膜科学、仿生智能材料等

  • 黄巧玲

    副教授 \ 博士生导师

    qlhuang@xmu.edu.cn

    物理大楼 305

    (1)细胞物理学(2)生物材料表界面过程研究(3)机器学习应用于生物材料优化

  • 林昶旭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lincx@xmu.edu.cn

    物理大楼 361

    本研究组研究兴趣集中于第四研究范式——大数据范式的构建。在第四研究范式中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基础学科革命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巨量的数据作为基础。然而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中,由人工获取数据所需的单位时间、金钱成本往往过于巨大。同时也容易因为人工造成数据质量的波动,从而影响大数据范式应用的有效性。基于此需求,本研究组致力于综合运用机器人、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算法等方法,构建实验自动化体系,以响应对于高通量、高质量数据的需求。相关科技政策和产业资本正在逐渐汇聚起对于这一重大需求的关注和热潮,参与相关研究的研究生同学学习和研究过程,将可以收获与社会需求具有相当符合程度的工程能力、代码能力和逻辑思维。

  • 林友辉

    教授

    linyouhui@xmu.edu.cn

    物理楼 303

    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生物软凝聚态物理、仿生催化、荧光超分辨技术用于单颗粒纳米催化表征

  • 马锐

    副教授

    ruima@xmu.edu.cn

    物理大楼304

    细胞膜与细胞骨架力学,生物分子马达与非平衡统计力学

  • 吴建洋

    教授

    jianyang@xmu.edu.cn

    物理大楼 358

    非常规能源力学;可燃冰开采关键物理问题;微纳材料力与热学;机器学习与分子模拟

  • 徐俊

    教授

    xujun@xmu.edu.cn

    物理楼 360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二维黑磷烯杂化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的制备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光电催化电极材料

  • 许清池

    副教授 \ 博士生导师

    xuqingchi@xmu.edu.cn

    物理大楼 360

    锂电池、光/电催化、原位拉曼、尾矿资源化

  • 叶美丹

    教授

    mdye@xmu.edu.cn

    物理大楼 358

    无机微纳米功能材料,柔性能源器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等),可穿戴生物传感器。

  • 游智鸿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zhyou@xmu.edu.cn

    物理楼 340

    活性物质、软物质与生物物理、非平衡统计物理

  • 张志森

    副教授

    zhangzs@xmu.edu.cn

    物理大楼 303

    结晶成核理论;机器学习;水合物成核机制;水结冰成核调控;生物矿化

共13条 首页上页1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