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与经济增长6
发布时间:2012-11-28     字号: [小] [中] [大]
十八大报告作为在战略上指导中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但是在这样一个政治化非常强烈的政府报告中,出现了“建设美丽中国”这样令人感到“温暖”的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多重挑战与压力下,全球化最新的特征就绿色发展浪潮,向绿色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欧盟与日本早在2003年便提出和实行“绿色发展”的战略及政策。日本11个省市建设绿色低碳省市,欧盟建设统一的碳交易体系,都体现了其绿色发展的决心。美国连任总统奥巴马的竞选纲领就以“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之一。与之呼应的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写入党章,提升其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与纲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在历经30多年高度经济增长后,面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的大规模低效利用与浪费,低质的“中国制造”等种种“丑陋”地发展现象,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出发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在获得人口红利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的一个“污染天堂”,2006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达到63亿吨,但碳生产率却排名世界倒数第5位。未来的“全球化”时代里,虽然信息、知识与技术仍然会在全球继续实现共享和加速流动,但是随着“绿色意识”的渗透与扩散,世界各国都将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效率,包含资源与环境因素的物质产品将会出现逆向流动。也就是说未来的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一种收敛性的趋势。例如,许多国家突出了“能源与资源自主”,绿色认证、碳标签等制度。其实质都是对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的追求。建设“美丽中国”在此背景下提出,意味着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中国中长期坚持的目标,即使短期内不能建设成“美丽”中国,但要保证最低标准的“安全”中国。
在中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并引发多重矛盾。面对社会经济矛盾扩大与加剧,政府主导方式越来越困难。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同样期望走上引入市场机制来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虽然,环境保护属于公共领域,应由政府来主导,但是一些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同样可有效地激活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效率。例如,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规范,可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低成本的减排,对资源与能源矿产征收资源税与能源税,可有效地提升资源/能源开采效率,降低浪费现象。例如,由于没有开征资源税,很多煤矿直接将一些低热值煤作为垃圾处理,而并非资源加以利用。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