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们满足温饱之后更关心环保,生存无忧之后更关心生态,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关注不平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现有研究由于选择的区域和时间段不同,存在有益、有害和不确定三种情况。那么,不平等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对这个问题先按下不表,本文重点解释不平等影响环境质量的内在机制,就是说不平等对环境有益或是有害,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学者们首先想到环境质量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于是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部分学者运用“相对权力”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不平等加大会使得环境恶化。富人与穷人相比由于经济地位更高,所以富人的相对权力更大,他们更有能力通过影响政策的制定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成本则更可能由穷人承担。同时,当一个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国家通常致力于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对环保支出的意愿和能力都较小,从而不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上文的假设是富人喜欢破坏环境,然而现实中富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更大,因此富人的相对权力更大有利于推动环保政策的制定。综上可知,上述解释机制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富人是否愿意保护环境上,这个问题更像是个人偏好,很难得出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本文尝试从经济结构的视角重新认识不平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贝尔(1973)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心由产品生产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这一结论已经由经济发展的现实所印证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基于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本文对不平等影响环境质量的机制进行新的解释。在工业化阶段,富裕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通常比落后地区要快,就是说富裕地区第二产业的占比要高于落后地区。由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比农业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工业化阶段富裕地区比落后地区对环境的影响更大。此时,如果富裕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即财富更多集中在富裕地区时,富裕地区由于工业化给环境带来的负向影响也更大。因此,在工业化阶段,经济不平等会造成环境恶化。然而,当经济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通常落后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且虽然发达地区也有可能保留一定比例的制造业,但是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大多属于高精尖领域,技术水平高而对环境污染小。因而,后工业化阶段落后地区对环境的负向影响更大,当财富更多集中在富裕地区时,经济不平等对总体环境是有益的。综上,本文从经济结构的视角重新认识了经济不平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