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与理性认识
——对“天然气”短缺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31     字号: [小] [中] [大]

  2017年12月18日-20日,在参加我院组织的在鄂州市进行的CEES调研过程中,不同的部门领导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我们阐述了他们对近期“天然气”短缺的看法。而在微信群内,我的大学同学也在不同的视角讨论着全国“天然气”短缺这一事件。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件事背后的原因,首先回顾一下事件本身。

  由于中国环保部发布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对于京津冀地区2+26个城市的燃煤锅炉要求全部改为天然气。这导致中国在2017年对天然气的需求有了较高的增长。根据统计,京津冀地区年消费煤炭3600万吨,约占该地区的10%,但是其污染贡献却为50%左右。而这些散煤的消耗主要在居民取暖。因此,环保部下发了对京津冀地区煤改气(电)的通知。但由于今年冬季来的较早也更冷,导致天然气的需求在短期内急速上升,进而在短期内出现了天然气的短缺。为了保障北方居民的取暖,南方各省将部分天然气调往北方导致南方的工业企业用气出现了短缺进而停产。

  但是根据Wood Mackenzie的一份专门研究中国天然气供需平衡的报告,供需平衡分析显示,“如果所有的供应来源和基础设施都运转良好,那么大规模的供应短缺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出现寒流,几乎肯定会发生日常短缺。”这就说明,如果根据供需平衡的长期分析来看,中国不会出现天然气的短缺。但是,由于短期的特别事件必定会导致日常短缺。其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点。其一,中国环保部在下发煤改气的通知,并没有与中国能源供应部门,中国三大天然气供应商取得统一。存在不科学行政的问题。而是为了完成自己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而进行的武断作为。其二,中国各级政府在进行煤改气工作中,存在层层加码的事实,下级部门为了达到上级部门下发的考核目标,而对更下一级的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考核目标。其三,执法不科学。中国的煤清洁燃烧技术可谓相当先进,甚至可以做到比使用天然气排放还低的标准。但是在此次环保运动中,某些地方政府采用了一刀切的做法,只要不是使用天然气的一律要求改为使用天然气,而环保排放标准成为了一个无效的文件。在这三个原因的基础上,加上极寒天气的出现,也就导致了此次天然气短缺的事实。

  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都加大了天然气的开采与供应,国际天然气供应是处于过剩的,价格也一路走低。也就是说不存在供应不足的说法,主要是中国的应急方案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才导致了本次天然气大规模的出现。因此,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天然气储备与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优化。第二,应以环保标准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不管使用何种能源只要达到环保标准的技术都应存在。第三,应积极对接国际市场,运用金融工具保障国内能源的供给。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