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思政实践”课程:在社会大课堂筑牢信仰之基

2024.11.07

    文字

    黄思南


    图片设计

    梁晨


    资料提供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审

    刘蔚如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李萍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写世观风,识器筑梦。大江南北,皆为课堂!”今夏改版上新的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把思政育人的“第一课堂”开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篇章的生动注脚上。4016名清华本科生在来自49个院系和职能部门的231位教师指导下,组成245支队伍,将求知足迹印刻在祖国大地,将信仰力量筑牢在师生心底。

思政实践双向奔赴,第一课堂承上启下

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交互中,数千名清华师生来到时代发展最前沿和人民生活最实处,察形势而明政策,发问、解惑、立下鸿鹄之志。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面对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为组长的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铆足劲头,在“思政实践”课的课程定位、内容设计与工作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精心部署,呈现满满“新”意。

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的同学奔赴“社会大课堂”

“思政实践”环节在清华大学本科生思政课体系中,一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1997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论”课程增加课前的寒假学生调研环节,到专门设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课程、进行一系列基于理论的实践活动,再到各院系在校团委的组织和支持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清华大学“思政+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共同探索下日益完善。2022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学校正式将“思政实践”课作为单独的必修思政课纳入本科生思政教学方案,“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学习过程由此更加完整。

全校合力思政育人,师生携手求真探新

两年过去,升级为“2.0版本”的“思政实践”课,贯通“主渠道”、以“第一课堂”形式开展思政育人实践是它的突出亮点。

清华大学新版“思政实践”课循序渐进设计教学环节

新版“思政实践”课的培养环节遵循严密的“闭环原则”,系统整合各级资源做好前期课程筹备,在教学环节设置理论讲座、实践调研、小班辅导、报告总结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

行前,有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领衔,多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合力讲授的主题导引课程,将理论娓娓道来;也有带队老师围绕支队主题开展的针对性辅导讲座,衔接知识与现实。行中,又有理论“微讲座”与支队研讨会,第一时间深耕见闻、析清问题、生发智慧。再加上实践结束后的总结报告会,扎实的“闭环”设计令“必修2学分”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清华大学新版“思政实践”课紧扣主线规划主题

紧扣“一条线”、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它凝聚共识、激发力量的关键所在。新版“思政实践”课在主题设计上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线,围绕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建设四大板块,划分16个支队主题,同学们可以参考自身理论学习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来进行选择。

而在课程师生的反馈中,还有几个关键字频频出现:

“大”——思政与实践有机融合,扎根社会“大课堂”深入浅出研究“大问题”,结合领域“大平台”拓展“大视野”,着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

“真”——师生同行,从“真数据、真故事”中了解“真成就、真问题”,通过“真观察、真感受”形成“真思考、真目标”。

“最”——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调研,讲的都是当下最新发生的,最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事,也是与青年学生学术志趣、人生理想最密切相关的,同学们最好奇也最困惑的事。

认识中国、了解时代,知识、能力、价值的多维度育人就这样在广阔天地间徐徐展开。

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的同学在各地开展调研。

而在工作机制上,新版“思政实践”课做到了全校“一盘棋”、汇聚清华之力上好一堂课。

通过各层各类统筹,课程形成了“院级组队”和“校级组队”两大模式。院系层面实行“一院一策”,将思政实践与专业学习统筹考虑,校级层面邀请来自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教师或优秀校友,紧跟时政热点与时代定位推出主题支队。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强调,教师是思政实践的关键要素。所有纳入思政实践的课程支队都有具备开课资格的教师带队,并在实践全程承担“引导者”和“陪伴者”的重要角色。“有学分、有老师、有考核。这是新版‘思政实践’课的重要亮点。”

故事里的人讲故事,为心灵土壤松松土

从盛夏到金秋,同学们自天南海北回到清华园,将所观所感归纳提炼、形成报告,在“思政实践”课总结汇报的主题论坛上畅快交流。

在科古琴山巅用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线、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青春界碑国土边防”支队的日新书院2023级本科生万方伟坚定了参军入伍的决心。

听大国工匠在大国重器前诠释中国精神,听故事里的人讲故事。“冰工智探”支队的机械工程系2022级本科生宋文润在增进专业认知的同时,逐渐明确发展方向。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的同学们,在山东青岛周边村落开展版画美育公益活动,深感“要承担起责任来,以文艺激发创新灵感、赋能乡村振兴”。

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的同学深入生产生活一线。

“同学们去的,都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安全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沙漠里的课堂”支队任课教师钟茂华由衷感慨。

245支队伍,所行之处确实无一不令人心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清华学子进一步筑牢了毕业后“要到祖国和人民最 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根基。

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院系负责人及支队带队教师集体备课会。

“思政实践”课改版上新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各工作小组紧锣密鼓的协同筹备。

“一切都是值得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说,改革和开设新版“思政实践”课,是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 近年来,清华大学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不断展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气象新作为。更加入脑入心的思政“金课”、特别“有信仰”的思政育人队伍、一系列直击痛点的思政课程改革……学校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的开拓之举持续更新。

2022年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喜爱,获评“这是思政课应有的样子!”2024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又将思政选修课与优质通识课等优质教学资源联动共建,推出“思政选择性必修课”,正信心满满地等待同学们体验“尝鲜”。

向实践学习、育报国壮志,新版“思政实践”课已然展现出它的魅力。未来还将有更多别开生面、有滋有味的清华思政“硬”课,凝聚起愈发蓬勃的青春力量!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