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院鸟岛实践:清华学子与青海湖的十五年

2020.11.04

      素材提供

      校团委 生命学院


      文字

      谢卓凝 张书豪 秦雨欧


      片设计

      李娜


      编审
      戚天雷 周襄楠 张歌明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2020年是生命学院“鸟岛支队”成立的第15年。2006年至今,每年暑假“鸟岛支队”都会在校内招募师生作为队员,一同奔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及人文调研。支队成员们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青海湖探索课堂的外延,取得丰硕成果。

居诸不息 脚步未止

2006年,清华大学生物系(现生命学院)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鸟岛暑期社会实践基地。鸟岛坐落于青海湖的西北隅,因岛上栖息数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

15年来,每年夏天都会有来自不同院系的清华学子组成实践支队,赴青海进行生态、人文调研。他们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编制完成了《青海湖实地观测与研究》《青海湖水鸟迁徙研究》白皮书,撰写了《斑头雁繁殖行为研究》论文和《青海湖水位变化对候鸟栖息地及组成的影响》调查报告等,并采集制作了千余份动植物标本、万余份数字化标本,还著有绘本作品《守鹤》《海心》《阿布的自然观察手记》、随笔录《吉光片羽》、摄影视频集《鸟岛·十年》《湟鱼的前世今生》等。

15年来,鸟岛支队的同学们见证了青海湖日渐美丽的蜕变,见证了当地淳朴多情的风俗文化,也见证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当地民众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作出的努力。从设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力排众议取消鸟岛对外开放、强化科技监控体系,再到现今国家公园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不同时代,变的是政策与方法,不变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初心。

行囊丰盈 满载而归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了保证队员的生命健康,支队行程一改再改。但漫长的等待不曾挟走丝毫热情,反而让期待更饱满、渴望更强烈。队员们经过疫情防控专场培训、支队成员健康状况监测、出发地及接收地疫情状况评估等多项安全保障后,终于在国内疫情形势向好的八月初出发。

本次实践,支队成员决定兵分两路,其中三名同学加入普氏原羚调查组,同当地管理局工作人员及青海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一起完成每日监测的数据汇总与总结报告、学习普氏原羚监测方法,分工记录下经纬度、数量、雌雄、幼体、围栏高度以及周围家畜等信息。

其余队员开展了鸟类行为日节律的研究。他们以布哈河中鸬鹚与棕头鸥的栖息地进行连续定点观察,并完成了《青海湖鸟岛景区外周棕头鸥和普通鸬鹚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湖鸟类行为节律研究的空缺。部分同学还来到青海湖湟鱼孵育站和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学习交流,收获颇丰。

生态保护不只是面向自然的保护,其根本目的在于探寻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青海湖本地人口多为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居民,其民族文化孕育着对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的热爱。为了解当地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独特看法和对生态保护政策的认识,同学们走访了鸟岛附近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攒写汇总成《石乃亥乡人文访谈录》。

与生灵共舞 与自然共存

在思考与行动中,同学们默默守护青海湖与鸟岛。无论是插遍了经幡的山谷,还是周身绘满细致精美纹路的白色佛塔、形色各异的石头、碧玉一般的湖水,都拥有各自的呼吸和命运。支队成员、美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郭心怡感叹:“鸟岛是喧嚣世界之外的一片净土,这里天高水阔,白云触手可及,处处可闻鸟儿的鸣啼,居民性情朴实,对我们热情以待。自然和生命给予我的十足的震撼,总让我忘却途中的疲惫,时刻提醒我人类肩负着保护自然的重任。”

鸟岛支队是青海湖的过客,但大家希望发生在青海湖、发生在鸟岛的故事能够被听见,鲜活的生灵和壮丽的风景能够被看见,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同时,也希望为当地百姓尽绵薄之力、为少数弱势群体发声。

近两千公里的距离,隔不开清华园与青海湖的联系。风雨15年,鸟岛支队始终坚持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密切合作,为保护青海湖周边及鸟岛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从多角度调研生态保护的政策和方法。同时,通过支队、院系及学校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体会到青海自然风光的魅力,参与到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鸟岛支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肩负着传承的使命,也开拓着崭新的未来。

鸟岛支队,一直在路上。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