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水墨桃源”支队: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2014.09.24
    • 供稿新闻学院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刘书田
    • 图片清石
    • 编审赵鑫、尹霞、吴琼
    • 设计王寅

  题记:“暑期社会实践”,是清华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本科生要在教师、辅导员的指导下,组成跨院系的实践队伍,就某个社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了解国情,让他们以调研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去认识所处的“大”社会。每年暑假,清华都有上百支实践队伍深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从中选取了一个由新闻、建筑、化学、机械、经管、电子等六个院系、十一名同学组成的实践支队,他们深入在2008年大地震后重新崛起的汶川县水磨镇,考察这里灾后重建中向生态旅游业的产业转型状况。本文节选自这个支队的队长刘书田(新闻学院2013级本科生)的一篇实践手记,从中我们能了解到暑期实践中同学们的一些收获和思考。

 

  狭长的汶川县水磨镇镶嵌在群山间,烟雨迷蒙中显得宁静、祥和,藏羌文化氛围浓郁。一场天灾使汶川、使水磨镇成为关注的焦点,震后巨大的经济投入,带来的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来自外界的援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转眼间实践已经第六天了,由最初的政府部门座谈,到禅寿老街上几百份的问卷发放,再到上山下乡入户深入调研,我愈发感受到范院长对我们的嘱托:“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汶川县水磨镇在5?12地震后的涅槃重生不得不令人赞叹。几年间,水磨镇就在广东佛山的对口援建下,由一个落后的高污染重工业区转型为青山绿水的生态旅游发展区,带动当地的城镇化发展。这是来到这里之前我们通过文献得知的水磨镇印象。

 

  第一天踏上水磨镇的土地时,来自建筑学院的队员彭晨说,“踏上水磨镇的土地,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生机。这里的处处建设,都无不带着大爱的气魄:爱生命,爱家园,爱生活。一个城镇建设得好,不在华丽崭新的楼房,美观大气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生活。感谢这里的人民,感谢这里的建设者,让这里在重创之后,重新焕发生机。”

 

  而当我们进行了几天的调研后,我们也越发看到了水磨镇发展的一些问题。在这里做镇长的程莉学姐也很直白地向我们谈了她的思考。在旅游业大发展几年之后,近年来出现的旅游业不景气成了这里必须面对的问题。地质灾害频发,道路交通不畅,娱乐设施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商业化老街的同质竞争,都成为了制约当地发展的障碍。

 

  我想,我们要的是一个靠文化特色和生态而吸引世人的“水墨桃源”,而不是一个在快速商业化和同质化中沦陷的失地。我们希望我们的调查能给这些问题带来一点借鉴:快速变化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诸多矛盾如何解决,居民的观念如何正确引导,百姓的权益如何有效保障……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需要学习的也太多。

 

  社会实践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种对社会基层生活的深度体验,以期有所感悟与发现,为社会建设的更美好建言献策。实践的路上,我们有疑惑,也有思考,有争论,更有收获。

 

  回想在实践准备前期,熬夜开会讨论实践进展的热烈,文献综述一遍遍从头再来的不厌其烦。我为支队成员“心系民生”的务实感到骄傲,社会实践活动会给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