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顺东团队发现7000万年前正孵卵的窃蛋龙化石与现代鸟类孵蛋姿态一致
近日,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一项题为《An oviraptorid preserved atop an embryo-bearing egg clutch sheds light on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non-avialan theropod dinosaurs》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报道了发现于我国江...
近日,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一项题为《An oviraptorid preserved atop an embryo-bearing egg clutch sheds light on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non-avialan theropod dinosaurs》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报道了发现于我国江...
现代火山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特别对森林生态系统里的植食性昆虫居群可产生致命影响。然而由于缺乏化石证据,我们至今对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不清楚。乌达火山灰植物群亦称为乌达植物庞贝城(Vegetational Pompeii),是2003年发现于我国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太原...
在现代陆地生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到赤道随纬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主要生物门类,如真菌、陆地植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化石记录显示,晚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这种纬度梯度(latitudinal gradient)现象。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研究,我们对当今陆生生物...
地球在45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发生了多次生物大型集群绝灭事件,其中发生在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是最大的一次,对生物界的演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超过95%的海洋物种和超过75%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绝灭,使生物界完成了从古生代演化生物面...
真菌、植物和节肢动物是地球上分异度最高的生物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当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历史时期真菌—植物、植物—节肢动物相互作用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内碳化木化石和硅化木化石的出现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华夏植物区系木化石中所含的真菌—植物、植物—节肢动...
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博士后廖焕宇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及沈炎彬研究员合作对热河生物群中的东方叶肢介壳瓣表面微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报道了两种东方叶肢介壳瓣表面的“串珠状”构造。
冯卓带领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合作团队对德国、波兰、捷克早二叠世松柏类植物茎干中的甲虫蛀孔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早二叠世蛀木甲虫形成的蛀孔与晚二叠世蛀木甲虫蛀孔的结构类似,证实早二叠世蛀木甲虫也具有多龄虫的个体发育阶段模式。然而,在早二叠世甲虫蛀孔中不存在真菌菌丝和真菌...
近期,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刊发了我所王新欣助理研究员的研究论文:A continuous record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50,000 years in the Fujian Province of eastern subtropical China。该文通讯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苏铁是一类常见的观赏植物,隶属于裸子植物门的苏铁纲。现生苏铁共有10—11属,约300种,仅分布于亚洲、美洲、澳洲和南非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苏铁在中生代曾非常繁盛,不仅分异度极高,而且分布广泛,在当时各大植物地理区系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恐龙称霸的中生代亦称为苏铁时代。尽管,石炭纪和...
冯卓团队在昆虫社会化和“农业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冯卓研究员带领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昆虫社会化和“农业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Late Permian wood-borings reveal an intricate network of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为题于2017年9月15日在国际著名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