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川生物群长翅目研究新进展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地质历史上对生物演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长翅目面貌在这一事件后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古生代类群演化为现代类群。由于早三叠世昆虫化石记录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稀少,因此来自中三叠世铜川生物群的昆虫化石为研究长翅目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的复苏与迭代提供了重...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地质历史上对生物演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长翅目面貌在这一事件后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古生代类群演化为现代类群。由于早三叠世昆虫化石记录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稀少,因此来自中三叠世铜川生物群的昆虫化石为研究长翅目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的复苏与迭代提供了重...
现生的长翅目是一个孓遗类群,但其化石类群在二叠纪至侏罗纪期间曾十分繁盛。在侏罗纪时期,复系类群“直脉蝎蛉”(“Orthophlebiidae”,包括直脉蝎蛉科和原直脉蝎蛉科)达到了鼎盛,成为这一时期长翅目的标志性类群。“直脉蝎蛉”分布广泛,既见于冈瓦纳大陆,也分布于劳亚大陆。其鉴定特征包括:...
近日,由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带领的植物古生态团队利用多种技术,结合现生植物与化石植物的对比研究,证实2.5亿年前的植物已具有很强的硅生物矿化能力,首次为植物在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改造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以“Fossil evidence for silica biomineralization in Permian ...
2024年10月29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刘煜团队凭借其近年来在寒武纪澄江节肢动物化石CT三维无损研究上积累的丰富研究经验,获邀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员组成国际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中科院一区)联合发...
莲座蕨类植物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乐平统)产出数量和多样性丰富的莲座蕨类植物化石,为认识该类植物在华南板块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最近,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植物古生态研究团队在云南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一莲座蕨类植物新种,定名为Cyathocarpus bene...
近日,Journal of Hydrology刊发了云南大学王新欣博士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咸雨教授的研究成果——Increasing evapotranspiration in peatlands from the monsoon regions of East China with the rapid warming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早全新世快速升温期中国东部季风区泥炭地蒸散作用增...
近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带领的植物古生态团队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结合现生植物与化石植物的对比研究,首次获得了2亿年前银杏类植物对昆虫潜叶取食的化学防御证据。相关成果以“Leaf mining induced chemical defense of a Late Triassic ginkgophyte plan...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成果《化石叶片上的“虫眼”揭开了植物感夜性的演化机制》入选。植物的感夜性,即植物的叶片在傍晚来临时合拢或下垂,而在黎明来临时叶片展开的现象。植物叶片这种规律的周期性运动现象一直...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无论是在当今全球环境变化还是地质学研究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叠纪与三叠纪(P-Tr)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和环境波动事件,而以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等为代表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或是最主要的触发因素。目前,全球多地超过50个...
2024年8月2日,Science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马晓娅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由云南大学博士毕业生张光旭(第一作者)和导师马晓娅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与英国牛津大学Luke Parry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和布里斯托大学Jakob Vinther博士(合作作者)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