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简介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于1971年,现由大气科学系、地球物理系、区域与资源规划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地质系、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大学地质研究所、云南大学遥感地质研究中心等单位组成,拥有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质学5个本科专业;拥有地理学和大气科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环境地质学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地理学、地质学和生态学列为云南大学“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学科群”一流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1人。学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学质量好,自2000年以来,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究生升学率一直在全校位于前列,就业率达95%以上,考研率达40%左右,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获得学校表彰;学院在昆明、玉溪、瑞丽、大理、丽江、腾冲、元江、新平、楚雄等地建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期间可以多次到野外实习,学到扎实的野外专业工作技能。学院科研成果丰富,近3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教材和科研专著10余部。
迄今为止,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陆千余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全国气象、地震、环保、地质、国土、城建、民航、高校、部队等部门和单位,许多已经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
专 业 简 介
大气科学专业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前身为1971年设立的气象学专业,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气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大气科学系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大气科学本科专业,并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个硕士学位点和大气科学一级博士学位点。目前是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大气科学一级博士和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云南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我国高校唯一的世界气象组织大气臭氧地面观测站,建有东南亚气候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物理实验室、大气环境实验室、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实验室、MODIS卫星地面站、气象实习台、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地球科学综合实验室和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昆明、大理、玉溪、曲靖、楚雄等)。
大气科学系全面开展低纬高原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及其区域响应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大气痕量成分及其环境效应、山地气候及气象地质灾害等三个学科方向上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3名,云南省云岭学者1名,云岭青年人才1名。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气象局等单位的客座教授或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0余名。近五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承担国家“973”项目3项,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教材、学术著作6部,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3项。
近十余年来,大气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率均很高。许多应届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各省市气象、环保、教育部门从事科研和气象业务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立志国防,成为了部队的技术骨干。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50%左右,在云南大学各专业中名列前茅。随着国家对大气科学人才需求量的稳定增大,该专业显示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就业率也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绝大多数年份达到100%。
目前大气科学专业设置有“菁英班”和“普通班”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菁英班”系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办学,从当年招录进校的大气科学及全校相关理科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单独开班教学,实行更高的培养标准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工作与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完成。“菁英班”与“普通班”分别按照“理论基础型”和“应用基础型”两类模式培养。
培养目标:“菁英班”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较高外语水平及计算机能力,热爱大气科学研究,掌握大气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优秀本科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在大气科学领域成为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雄厚知识基础、现代研究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普通班”培养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能熟练应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研究气象业务问题,具备从事现代气象主要业务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基础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大学化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计算方法、数值天气预报、现代气象观测、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象统计预报、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等。
就业方向:“菁英班”加大推免研究生的比例,取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可以推荐录取到云南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或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继续深造。
毕业生主要在各省市气象、环保、民航、教育部门从事大气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气象业务工作,也可以到部队从事气象预报等相关工作。
地球物理学专业
云南大学于1975年设立地球物理学专业,是继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开办的培养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211高校。2000年取得了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了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近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地球物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含硕士研究生68人),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近年来,地球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多数年份达到100%。许多应届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地质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的硕士研究生。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大多为国家事业单位录用,主要在各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局从事科研和业务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到各省的水电、交通勘测设计院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人,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为硕士及以上学历,5位教授、3位副教授,8位博士,2位云南省中青年学带头人,3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经过几代地球物理教师的努力,形成了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与高空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工程地震学等研究方向。自2012年以来,地球物理学学科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8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973”子项专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在国际SCI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共5项。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的纵、横向项目经费总计达到1200万元,具有较大的学术和经济价值,促进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
地球物理系现设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并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硕士学位点,培养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本科、硕士人才。2007年中国地震局为满足其人才需求,与我校签订协议,开展了局校之间的全面合作。此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刘光鼎院士基金会分别在本系设立了地球物理励志奖学金(后更名为地学攀登奖)和刘光鼎地球物理奖。2015年昆明南方地球物理公司在本系设立了南方地球物理奖,用于激励立志于从事地球物理事业的本科生。
目前我系建立了数字化地震实验室、地磁与地电、超声模型、重力实验室,配备了24道数字地震仪,宽频数字地震仪、数字化高密度电法仪,超声波探测仪,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另外,探地雷达,以及隧道工程超前探测仪等大型工程检测系统等多个教学科研设备正在立项建设中。
地球物理系教师同时还积极投入云南省的防震减灾工作,为云南省第一高楼—昆明南亚之门(高度350米)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昆明市呈贡新区做2期地震小区划工作,承担了云南省的高速公路隧道超前探测、铁路隧道施工质量检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五年来的纵、横向项目经费达到2164.2万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和地球物理专业知识,具备地球物理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素质,适应地球物理部门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输送本科人才。
培养要求:通过系统学习数学、物理学以及专业知识,掌握用现代计算技术探测地球内部构造的技能;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能用地球物理学理论解释地球内部构造与地壳运动、地震活动的关系;毕业生须具有宽广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以适应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的需求。
主干学科:地球物理学、物理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普通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磁学、普通地质学、数学物理方法、弹性力学、地震数字信号处理、电动力学、地磁学、重力学、地震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震安全性评价。
就业方向:大多数毕业生分配到各省、市、区地震局继续从事地球物理方面的工作,少部分毕业生出国深造。本系已成为全国各级地震部门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中国地震局根据人才需求状况,与我校签订协议,开展了局校合作,许多毕业生成为了各级地震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近5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超过90%。
地理科学专业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4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拥有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硕士点和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区域与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土壤实验室、地下水环境实验室、数字地球与遥感实验室、测量与地图学实验室、显微镜室,并与斯洛文尼亚共建有“喀斯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已建成元江县气象—水文实习基地、新平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瑞丽市住建局实习基地、芒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实习基地及与云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大理市洱海管理局、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昆明麦普房产土地评估咨询有限公司、云南高阳科技土地评估咨询有限公司等共建的实习基地,为本科生教学和科研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所与平台。确保了本科教学和科研实践工作的开展。
本专业与众多国内外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区域发展管理的理论及应用、主体功能区划领域优势明显,喀斯特环境的国际联合研究特色鲜明,在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产业布局与发展、城乡规划与管理、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自然植被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高原山地灾害、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广泛;并一直进行着中国西部的系列科学探险考察。近五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1项,各类国际合作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内社会咨询服务项目38项,研究经费突破1500万元;科研成果丰硕,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8篇,出版专著3部。
本专业知识结构涉及环境演化、生态与景观、自然与人文资源、产业与经济、土地、遥感、GIS、规划、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注重学生仪器分析与数据处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3S技术应用、空间与土地规划等专业技能的实训与实习,毕业生的就业与考研升学具有广阔的前景与选择面。历届毕业生主要去往各省、市的自然资源部门(原国土、测绘、各类资源管理机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水务部门、水利部门、土地评估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规划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广受好评。近年来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基本达到100%;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常年在35%以上,培养单位多为国内985院校、中国科学院系统。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实验分析、社会调查、野外综合考察、文献检索等获取科学资料和数据的能力,熟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3S技术应用,能够定量分析和独立研究地理问题,具备严谨的科学思维、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教学科研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全球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灾害监测与管理、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乡区域规划、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等与地理科学有关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应用及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规划学、资源科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地理科学概论、气象气候与水文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与植被生态、城乡规划原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论、计量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研究方法等。并分“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管理”、“区域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两个专业方向分别开设系统的选修课程。如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管理方向开设全球变化、资源环境科学概论、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评价等课程;区域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开设土地资源学、文化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发展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等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含主要课程实验和实践性实习。课程实验包括:地质与地貌学实验、地图学原理与实验、遥感导论与实验、土壤地理学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验、测量学与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计量地理学与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区域规划模拟实验、地理研究方法与实验;实践性实习实训主要包括:数学建模与创新实训、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人文地理学综合实习、3S综合实习(自然地理类)/规划综合实习(人文地理类)、科研训练、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城乡建设与管理、文化和旅游、民族事务管理、生态环境、测绘信息、水利水务、农业与农村发展、应急管理等部门、城乡规划设计单位、决策咨询机构、土地评估机构、各类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科研院所、教育和培训机构、其它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本专业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7人。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学2个硕士学位点,有直接服务于本科教学的地理学综合实验室、数字地球与遥感基础实验室、测量与地图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原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或GIS)。地理信息科学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1992年Goodchild提出的,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科学、数据库原理、遥感原理与技术、制图学、地理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地理信息科学、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的集成与应用、地理大数据分析应用以及相关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接受系统的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资源、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实现空间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结合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导论、数据结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GIS空间分析、数据库原理、C#程序设计语言、GIS二次开发、Java程序设计语言、GPS原理与应用、3S综合实习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宽广,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本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也可在城市、区域、资源、农林业、环境、交通、人口、土地、房产、公安、国防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近三年来许多应届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的硕士研究生。近三年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接近或超过40%,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超过95%。
地质学专业
本专业前身是云南大学1923年建校之初就设有的矿冶系。后经50年代院系调整,矿治系独立成其他专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如现今的昆明理工大学、长沙矿业学院等。2008年为适应国家加强地质工作要求,地质学专业单独恢复重建为地质学系。现设有地质学本科专业、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环境地质学二级硕士学位点。2009年正式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地质学专业本科生,2016年招收环境地质学硕士研究生,2016年12月获准建设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建设有切实措施和长效机制。主要采用自身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合作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机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并重的良好专业发展格局,着重开展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实验室和科学实验室等建设,形成了以长江学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等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学科建设团队,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与特色,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遥感地质学等方向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本专业校内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3人,博士学位10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1人、“云岭青年学者”1人、3人入选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9年正式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地质学专业本科生,每年35-40人。已毕业四届学生考研率45-6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
地质学专业是云南省“十二五”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前期具有良好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目前地质学专业已进入我校拟向国家申报的“一流学科”群进行建设,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在“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矿政监管支撑、地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5年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教育厅重大专项1项,国家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调查专项8项以及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拥有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高原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地质研究所、遥感地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拥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遥感地质调查甲级资质。近五年科研经费达3000余万元,在矿产地质、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和地层与古生物学方向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培养目标:地质学专业以特色发展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全力推进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基础厚、素养高、能力强、潜力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本专业的学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政治品格与社会责任感。本专业的学生应勇于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崇尚真善美,弘扬谦虚、合作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本专业的学生应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遵纪守法,举止文明,崇尚诚信。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理论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地球化学。实验(实践)课程包括地质认识实习、测量与地质填图实习、地质综合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地质学基础实验、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岩浆岩石学实验、沉积岩石学实验、变质岩石学实验、构造地质学实验、古生物学及地史学实验、矿床学实验、测量学基础实验、地球物理学基础实验、常用地学软件应用、遥感地质学实验、矿产勘查学实验、现代岩矿分析测试技术、矿石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主要课程实验和实践性实习。课程实验包括:地球科学概论实验、普通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实验、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沉积岩石学实验、岩浆岩石学实验、变质岩石学实验、构造地质学实验、古生物学与地史学实验;实践性实习主要包括:大理-腾冲一线地质学大一认识实习,武定大二地质填图实习,大三科研生产综合实习,大四毕业论文专项训练。
实验平台条件:已建成普通地质实验室、地质标本陈列室、矿物学实验室、岩石学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矿床学实验室、构造地质学实验室、古生物学与地史学实验室、遥感地质实验室等实验室,完全可满足本专业所有实验课程体系要求。2010年以来,陆续购置了透反一体偏光显微镜(点播版)、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及岩石切割机、磨片机、抛光机、研究级显微镜、微区取样仪、冷热台、高温热台等现代地质分析仪器设备,建有岩矿制备分析实验室、流体地球化学实验室,正在建设第四纪测年实验室等。
实习基地:已与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衙分公司、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滇西南地灾应急防治中心)、云南腾冲火山热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九乡风景区管理局(宜良九乡风景区)等省内多家地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签订了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实习基地遍布石林、九乡、大理、丽江、腾冲、玉溪等地。
专业奖学金:200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设立了云南大学地学攀登奖学金,2015年昆明南方地球物理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设立了云南大学南方地球物理奖学金,专门奖励地球物理学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优秀学生。
特色活动:每年由大三学生组织有“我们和石头有个约会”特色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每年暑期与云南省科技厅协作,专业教师带队接待澳门科技局组织的“澳门中学生地学夏令营”。
就业方向:本专业四届已毕业学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力学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Canada Fanshawe College等单位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40%-62%。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各省市地矿、地震、国土、城建、环保、化工、交通、建材、核工业、旅游、教育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专业技术工作等。
地球科学学院
2018年3月30日
专业图片及宣传照片
学院活动掠影
图1:一年一度的“地球周”活动
图2:地球周活动中的学生表演
大气科学专业
图1: 曲靖市气象台专业实习及视频会商
图2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参加广东省联合科考
图3 大气科学菁英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夏令营
地球物理学专业
图1:2011年3月,当地时间11日下午2点46分,日本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不久被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一个地下水井记录到。
图2:在西喜玛拉雅构造结(帕米尔高原),断层走向显示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欧亚大陆。
图3:地球物理系2009级本科生在云南大理滇西实验场听专业人员讲解仪器设备。
图4: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实验室调试地震仪器。
图5:地球物理专业大四野外实习。
地理科学专业
图1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掠影
图2 3S综合实习之填图和测量学实习
图3:人文地理学综合实习掠影
图4: 规划实习之参观瑞丽市规划馆
图5: 规划实习之边境村落考察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图1: 野外遥感判读实习
图2: 野外3S综合实习
图3: 校内测量学实习
地质学专业
图1:苍山下洱海畔地质学与地球物理专业地质认识实习
图2:地质认识实习-腾冲火山热泉国家地质公园
图3:野外绘制剖面图
图4:每年一次的“我和石头有个约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