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11月4日上午在我校开幕。来自国内的科研院所、高校等400多位与会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热点问题。期间,与会学者们一致呼吁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不断锐减的态势。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作为中国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2010年后目标”,在三天的时间内,与会者将围绕“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15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生物多样性,简单来说就是指生命体的多种多样性,范围涵盖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等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从字面上看,这一科学术语似乎离普通老百姓很远,但参会的科学家们说,生物多样性与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正是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各种生命形式之间的彼此相互作用以及同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地球成为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大量的物品和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
据介绍,我国是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为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林业系统为例,截至2009年底,我国林业系统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12处,总面积为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8%,初步形成了涵盖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近20%的天然林、50%的沼泽湿地,以及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生物的多样性也正日益受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严重威胁。据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介绍,2002年第六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召开时曾提出一个目标——即到20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态势得到遏制,但是最终结果显示,这一目标并没能如期实现。马克平坦言,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来自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经济要发展,就难免对环境造成影响,生存在其中的生物就难免会受到影响。”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两年召开一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被认为是将有力促进各方交流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合作。据介绍,研讨会设置的15个议题为历届之最,此外,还设有15个大会报告,161个专题报告,论文摘要集共收录370篇摘要。
研讨会由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国家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主办,由我校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承办。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陈蓁蓁、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苏荣辉、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国家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处处长张文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生态处处长于振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张佐双、我校副校长孙世刚、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蔡锋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记者 李静 通讯员 许灯红 李晓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