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迁,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于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作为这一目标下的前沿研究课题,光还原二氧化碳以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燃料和原料,可以同时实现太阳能转化利用和碳排放回收,是理想的能源可持续循环利用模式,尤其对于化工领域闭环实现碳中和、促进人工光合作用发展有重要意义。自2023年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光还原二氧化碳当前性能还不足以满足化工实用性需求,... 2025-04-23
-
近日,我院汤富杰副教授与嘉庚创新实验室AI4EC Lab团队利用机器学习联用方法,在计算电解液动态核磁共振(NMR)谱解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对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二甲醚(DME)电解液中动态的⁷Li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预测。预测结果精准揭示了⁷Li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反转现象,与实验观测结果吻合。该成果是团队继电池正极材料动态核磁谱研究和NMRNet深度学习框架之后,在相关领域的又一次方法迭代与体系应用拓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顶级化学期刊《... 2025-04-23
-
近日,我院汤富杰副教授在NMRNet深度学习框架在核磁共振(NMR)光谱解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并已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上发表。该框架通过新颖的SE(3) Transformer架构,成功实现了对液态和固态NMR化学位移的高精度预测,为分子结构解析和材料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025-04-02
-
我院孙道恒教授团队在Bio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的论文“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of Suspended and Aligned Nanofibrous Scaffold for Structural Maturation and Synchronous Contraction of HiPSC-Derived Cardiomyocytes”(Bioengineering, 2023, 10, 702),在1411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该期刊2023年的年度最佳论文奖!Bioengineering最佳论文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具有高质量、科学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出版物。评选委员会主要根据论文的科学价值及影响力、... 2025-03-28
-
日前,我院汤富杰副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天普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X》上发表突破性研究“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Probes Water Wire and Its Ordering in a Hydrogen-Bond Network”。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可见光吸收谱“看见”了自然界中神秘的“水线”(water wires)!该成果不仅解决了水线表征的长期争议,更为激发态光谱学在复杂液相体系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该项突破性研究还被美国物理学会(... 2025-03-21
-
散热技术对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结构紧凑且形状复杂的电子设备中,利用气液两相循环的热管进行热管理极具挑战性。近日,我院周伟教授团队在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复杂结构电子设备的高热流密度散热技术难题,团队提出了全新的3D随形热管技术,能够根据目标电子设备的构型在三维空间内任意调整传热形态,破解装配空间的限制,并提高散热效率。3D随形柔性热管同时还具备结构支撑特性,... 2025-02-21
-
近日,我院杨扬教授和吉林大学窦传冬教授合作,在分子电子学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以 “Boron-Doped Single-Molecule van der Waals Diode” 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15940具有高整流特性的单分子原理性二极管器件示意图分子电子学作为前沿交叉学科,在搭建分子合成与电子器件之间构建起了重要桥梁。分子二极管作为... 2025-02-17
-
离电型微致动器因其轻质、低工作电压等优势,已然成为最具潜力的柔性驱动器之一。调节电导率和电容的电化学特性实现离子高效传输和响应模式扩展对软电离子致动器至关重要。然而,快速制造可多模式响应的活性电极材料依然比较有限。近日,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吴德志教授等报道了通过激光诱导快速制备改性石墨烯,构建核壳异质机构珊瑚状三维导电网络,并结合限域效应实现离电子快速交换,驱动器最低毫伏级电压... 2024-10-15
-
可靠、无创、连续的脉搏和血压监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至关重要。然而,不同个体的脉搏波变化很大,甚至同一个体的脉搏波随时间变化也很大,这给现有的脉搏传感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近日,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立波副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自适应压力传感平台(PSP)。该研究受传统中医脉诊(TCM)启发,将全印刷软压力传感器阵列与自适应腕带式压力系统相结合,可识别最佳脉搏信号。相关研究成果以“T... 2024-10-02
-
近日,我院汤富杰副教授课题组在人工智能辅助固液界面谱学计算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Reveal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α-Al2O3(0001)–water interface by machine learning based computational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物理化学期刊J. Chem. Phys.《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该论文被编辑评为“Editor's Pick”,编辑每年在两千多篇论文中精选四十余篇,旨在选出物理化学领域最有创... 2024-09-29
-
近日,我院郭航教授课题组在薄膜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VA-assisted spray deposited porous Li4Ti5O12 thin film as high-rate and long-cycle anode for lithium-ion thin-film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中科院1区,IF=9.9)。微型薄膜锂离子电池是MEMS器件的理想储能器件。但大规模制备高倍率长循环寿命的薄膜电极十分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克... 2024-09-13
-
近日,我院丁政茂助理教授、孙道恒教授与清华大学李津津副教授合作,在纳米材料领域顶级期刊《Small》发表题为“ANGSTROM-SCALE 2D CHANNELS DESIGNED FOR OSMOTIC ENERGY HARVESTING”的综述文章。埃米制造是人类制造的新范式,它将制造精度和产品性能的界限推向了极致,标志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制造能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过去的十年里,埃米制造技术的进步催生出了许多“异常特性”,推动了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