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简介
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具有深厚历史底蕴。1940年,国立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萨本栋先生创立机电工程学系,培养出何宜慈、葛文勋、艾兴、邵建寅、苏林翘、周詠棠、阙端麟、闵桂荣等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杰出英才。1948年,机电工程学系分为机械、电机两个系;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机械系、电机系并入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1983年,学校复办工科,创建科学仪器工程系。1998年,在葛文勋、邵建寅、何宜慈、苏林华等著名校友的倡议下,学校批复建立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和复办机电工程系。1999年,机电工程系、物理学系合并组建了厦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01年,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10年,该中心更名为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2015年,机电工程系参与组建航空航天学院并分离出仪器与电气系。2023年,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和航空航天学院进行学科优化重组,聘任洪明辉院士担任研究院院长,原航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系、仪器与电气系、自动化系及工程技术中心的部分教师加入研究院。2024年6月,研究院组建了科学仪器研究所、微纳制造与传感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工程与产业化中心等“三所一中心”,以推进大团队汇聚,加强有组织科研,高质量建设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研究院通过引培并举,汇聚了一支精炼优质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85人(含双聘教师5人)、非全职教师12人、自聘人员39人。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新加坡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1人、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级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51人次、市级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71人次、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6人。
研究院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智能仪器与装备交叉学科博士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机械)授权点。获批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14名;现有在读博士生106名、硕士生336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航空航天学院组建共同党委,遵循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成立本科生教学委员会,推动本科生教育工作。近年来获批建设国家级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等国家级教学平台。多位毕业生获得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福建省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积极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在“互联网+” “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得国际级金奖等多项奖项。研究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厦大学科与平台优势,通过多学科交叉、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向华为、海康威视、阿里云、英伟达半导体、福清核电、厦钨新能源等龙头企业输送了一批高质量人才。
研究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重点开展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研发创新工作。与我校化学、物理、信息、材料、生物等进行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研究,布局光电工程与传感技术、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先进科学仪器、微纳系统技术五大研发方向。近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各类项目,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学校前列。参与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有福建省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市级平台;对外开放运行的“厦门大学微纳加工测试仪器共享平台”是福建省首家兼顾微电子、传感器、微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工测试技术的大型公共服务平台,年均服务企事业单位50余家。研究院团队近年来在高分辨率光刻制造技术、“光学微球”显微技术、近场静电纺丝技术、纳米电化学加工、复杂装备创新设计、新能源装备与技术、原创科学仪器、MEMS特种传感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形成了较大社会影响。
新起点、新征程。未来,研究院将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构建基础制造到集成应用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厦大工科新方向,建设国际一流的特色研究院,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