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院在电极溶液界面的单分子反应方面取得阶段性研究进展

发布:2018年10月23日 18:07点击量: 774

      最近,我研究院杨扬助理教授课题组与校内相关课题组合作,通过搭建单分子电学与拉曼光谱的联用仪器,研究了1,4-苯二硫酚模型分子器件的低电导值成因问题。相关结果以 “Electrical and SERS detection of disulfide-mediated dimerization in single-molecule benzene-1,4-dithiol junction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Chemical Science, 2018, 9(22):5033-5038. (IF=9.063)上。

      现阶段研究者们所构筑和研究的分子电子器件,常处于固液界面的工作环境。固液界面所存在的双电层、纳米间隔电极对所存在的强电场等因素,都具有诱发界面化学反应的可能性。2006年,我校田中群教授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陶农建教授合作,于国际上首次提出可以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这一具有超高灵敏度的表面研究方法与机械可控裂结法这一纳米间隔制备方法相结合,从而用于分子电子器件工作机理的深层次研究。沿着这一思路,近期,我院杨扬助理教授课题组与洪文晶教授课题组、田中群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自主仪器搭建,发现了巯基偶联所形成的二聚分子是导致1,4-苯二硫酚分子器件出现低电导值的原因(图1)。这一工作为解决1,4-苯二硫酚模型分子器件在工作机理方面长久以来的争议,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撑,也显示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界面化学反应表征以及与其他新技术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我研究院杨扬助理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同时,研究团队还展开了对称性问题之于分子器件工作机理的作用的相关研究,相关工作发表于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8, 122(26):14965-14970. (IF=4.484)上。此外,杨扬助理教授获邀于第31届全国化学年会对上述研究成果以及其他一些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会场口头报告(图2)。


TIM图片20181023180947.png

图1  单分子电学与拉曼光谱的联用仪器及巯基偶联界面反应示意图


2.png

图2  杨扬助理教授在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上做口头报告

Copyright © 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