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伟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9级本科生
现在台湾东吴大学交流
“什么是认同?认同有多少层次?土地的认同、文化的认同与国家的认同,又有何区别?
而台湾,确实在追寻民主化的过程中,重新面对着对“国家”认同的省思。在过去的这一个世纪之间,由于一段特殊的历史际遇,使得台湾人民被迫在“台湾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三重身份中,游离不定,纠缠不清······
‘我是谁?’一个简单的问题,对台湾人而言,却从来没有简单的答案。
然而,在追寻公理与正义的过程中,台湾也逐渐形塑出自己的国家认同。如今,戒严后成长的青年们,已不再为“身世”感到困惑,他们可以很大声、很有自信地说出‘我是谁’!”
这是纪录片《好过好民》首映场/座谈会上,散发的宣传单上的一段话。《好过好民》所拍摄的,是对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探索,其中,不仅有台湾各个领域的青年访谈,同时更节录了今年六月间在王丹主持下所举办的一场大陆交换生与台湾同学的辩论,该辩论还有台湾普通民众的参与。
近年来,诸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台湾人对于自己的国族认同产生微妙的变化。从早期多数认同自己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转为近期认同是“台湾人”者占了大多数。
根据2000年2月的民意调查显示,有45.0%民众自认为“台湾人”、39.4%自认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13.9%自认为“中国人”。相较1992年9月的民调结果,这三种认同的比例分别为16.7%、36.5%、44.0%。而根据天下杂志2009年12月16日刊出的最新民调,高达62%受访者回答“台湾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为22%,回答“中国人”者则仅为8%。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约有75%的十八到二十九岁年轻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仅15%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不到10%的年轻受访者回答自己是“中国人”。见表1:
认同年份 | 我是台湾人 | 我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 | 我是中国人 |
1992年9月 | 16.7% | 36.5% | 44.0% |
2000年3月 | 45.0% | 39.4% | 13.9% |
2009年12月 | 62% | 22% | 8% |
表1:台湾近20年来认同变化表
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重要性在台湾开始浮上台面,大致是与民主化的过程同时伴随出现。台湾人的认同在战后长期受到威权体制桎梏冻结,在解严后骤然获得松绑而寻求停泊。我们可以发现,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及政党认同有某种程度的相互纠缠,不只左右选民的投票行为,影响国家定位及对外政策,甚至于导致族群间的张力,进而民主是否能进一步获得巩固。譬如说,李登辉在大选后表示,国民党此回挫败,主要是因为内部对国家认同的理念出现裂痕,进而导致同志分裂《自由时报》(2000/3/21)。
上述数据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当下台湾的认同现状,从中可以看出以下问题,即台湾认同的年龄分化。对于老一辈的台湾人,也就是台湾日据时期结束后的台湾“本省人”和国民党迁台后的“外省人”及其第一代后人,两者在认同上存在差异。跟随国民党来台的“外省人”以及第一代后人,在认同上一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比较倾向于两岸统一;但是在日据时期长大的台湾“本省人”及其第一代后人,在是否是“中国人”的认同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治台中后期,日本对台湾采取内地延长主义[i]及皇民化政策,以期将台湾本岛人同化于日本。也因为台湾在日治时期,于政经文化得到某种程度现代化,加上战后初期陷入国共内战战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治台失政,导致部份的台湾人,在二次大战战后对战前生活产生某些程度的怀念。此心态不仅普遍留置于老一辈台人之间,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战后台湾对国家民族认同、族群意识观念甚至“台独”运动。而从此看,不少台湾民众对日本的好感仍深,许多人认为是日治时期中后期和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的威权时代相比所造成。
而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的台湾人,则出现了认同上的大混乱状态。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台湾人在我到底是谁这个根本性的认同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困惑,祖父辈有的坚持告诉他们,你是台湾人,但其他的则说,你是中国人。在《好过好民》这部影片中也反映出这一状况,接受采访的上世纪70后出生的中年人中,他们在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段相当痛苦的心理路程。在国外,当被问及你从哪里来,他们在台湾与中国之间摇摆不定;当填写个人资料时亦是如此,即使填写了台湾,表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对方还是会按照规定,要求他改成中国,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灵冲击······国民党的教材中从头到尾告诉他们,你是中国人;甚而他们的祖父辈也说,你是来自大陆的哪个省哪个县,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块遥远而又陌生,并且从未踏上的土地。有的人在经历了痛苦的自我否定后,认同了自己是“台湾人”;有的人还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更有一部份人在“我是谁”的问题上痛苦地挣扎着。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上,这一辈人的心理路程是极其艰难而复杂的。
而相对于现在的台湾同龄人,也就是90年代后的年轻人来说,认同仿佛已经不是问题。当问及这个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说出“我是台湾人”,但是问题并非那么简单。虽然认同问题不像原来那么混乱,分歧也大大缩小,他们大部份都会很自然认为台湾是一个国家,但是更深层面,相当一部份的台湾同龄人对政治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不愿去深入思考“我是谁”的问题,对于大陆现状他们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形成真正鲜明的态度。
但是民调的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现状。2009年6月,相对于天下杂志的民调,政大民调却显示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者仅4.4%,“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者39.2%。两份民调的调查结果理应类似,然却因问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仔细比较两份民调,一份在文字上使用“认为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一份则采用“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排除抽样本身产生巨幅误差的可能性,关键就在于“中华民族”与“中国”在文字上对受访者而言,是否代表极为不同的意义?仔细分析,推断结果恐肇因于过去民进党执政八年,刻意将“中国”扭曲等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使然。因此,近年来针对台湾民众进行是否为“中国人”的民调结果,其实相当程度反映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而非真正认同自己是否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民意趋向。
此亦可印证为何天下杂志民调中,十八到二十九岁年轻受访者约七成五回答“台湾人”,不到一成受访者回答“中国人”的原因。这群年轻人接受国民义务教育(约为七到十九岁)的时期,正值民进党主政。民进党政权除了过份强调本土意识外,更以政府的力量,将偏激的“台湾独立”意识强加进学子课本中,造成年轻学子不知不觉中,在意识形态上,产生台湾与中国为两国家的认知。并且经由学校制式教育,接受经由民进党政府扭曲后“中国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错误意识。故,接受此扭曲意识形态下的年轻族群,普遍直觉会将“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画上等号,亦造成自觉不是中国人的倾向。
如本篇文章开篇所引,《好过好民》这部纪录片所拍摄的,是对台湾“国家认同”的探索,其导演称在寻求公理与正义的过程中,台湾人也逐渐形塑出自己的“国家认同”。但是不难看出本片的导演是台湾深绿人士,接受采访的人也大都偏绿,这就不免导致这部影片的政治倾向过强。在座谈会上,还出现为蔡英文公开拉选票的行为,其政治的倾向性就可见一斑了。不过,它终究代表了当下相当一部份台湾人,尤其是台湾年轻人的思想状况与政治态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了部份台湾人的心理诉求。
本文参考:《台湾人的国家认同》,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施正锋。
《国人国族认同趋势分析》,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研究报告,助理研究员刘奕伶。
[i]内地延长主义为殖民主义中关于殖民地统治方针的一种理论,该主义相信人种文化与地域可互相同化,因此该主义主张将新附殖民地领土视为“虽与内地有稍许不同,但仍为内地之一部”,并直接适用本国法律,如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在近现代亚洲历史中,日本的殖民地朝鲜、琉球与台湾为实施内地延长主义的最明显例子。借由内地延长主义衍生的同化政策,正是将朝鲜、台湾和琉球视为日本内地的延长,目的在于“使殖民地众成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政府,加以教化善导,以涵养其对国家之义务观念”(引自吴三连等1971,29)。 在具体措施上,则实施地方自治与同化等措施。如在朝鲜,二战后期日本的殖民思想为“内鲜一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