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泽民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9级本科生
现在台湾辅仁大学交流
从九月到十月,亲历台北的雨季和阳光,为辅大独特的校园文化拥抱的我,以及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让人感受到这样一段时光为我带来的成长。
这一个多月让我逐渐对自己对这学期所选择进修的社会学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建立起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与辅大社会系的同学一起修行社会系理论和反省社会学的课程,通过小组报告与讨论,促使我更加主动融入。
以社会学的眼光看社会
这个月上旬,辅大社会学系举办了一场非常大型的与人民大学的交流研讨会,“华人社会中阶层结构与日常心理状态之对照关系——第二届人大社会与辅大社会学术交流研讨会”,研讨会一共安排了十多场学术报告以及一场“交换生对研究生学习的作用”的交流会。
由于系上老师的支持与安排,我有幸参与了多场学术报告以及最后的交流会。人民大学郝大海教授所作《转型社会中的单位地位与工作获得——基于CGSS2003的历时性分析》,辅大社会系戴伯芬老师所作《台湾的民族建构与族群政治:人口调查中的族群分类与族群关系分析》,另外人民大学刘少杰老师的《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与权力结构变化》以及黄盈盈老师的《权力与快乐的兴起:性与社会性别多元化》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以我目前的进修情况,不能完全进入这些报告的语境,但却能看到社会学关注社会的态度与基本的研究方法。研讨会着重的面向:一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的人口与社会结构;二是社会与心理,宏观与微观的交互影响;三是,量化取向与田野性质取向的比较。在这三个社会学上比较有争论焦点问题上,不同的老师之间的对话和互相评价,让人获益良多。
民国百年
让人颇为意外的是,之前满心期待的民国百年盛典似乎并没有想象来的热烈,并未见到大规模的游行和媒体的集中报道,亦不像大陆庆祝那般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唯一让人感受到一丝氛围的是,路上突然出现的“中华民国国旗”,还有十月十日中正纪念堂拥挤的人群。遗憾的是,由于人多我并没有见证到官方的庆典。与我同行的都是一起交换的陆生,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天到中正纪念堂观礼的民众多半是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年轻人似乎不太感兴趣。我认识的台湾同学这样讲,“不过是多放一天假罢了。”
与此同时,在大陆的网络上,反而看得了一股“民国热”。网民们藉由对“民国范”的追忆,表达对过往从容、淡然时代的缅怀,当然这期间蕴含的更多是对当今高压竞争生活的不满。
两边情形的对比颇值得玩味。对大陆人而言,“民国”是一股既疏离又亲切的情怀。疏离的是,民国作为“历史”,年代久远,且因朦胧,许多人和事都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亲切的是,近在咫尺的台湾,民国作为“事实”,传承着中国悠久文明的底蕴,令人深省。对台湾人来说,却陷入一种我到底是“中华民国人”还是“台湾人”的认同混乱里。配合即将到来的大选,混淆的概念也似乎是剪不断理还乱。
走走停停的台湾之行
除了学习之外,我也感受了很多台湾的特别的风景。从昔日繁华的西门町到城市交通命脉台北车站,从台北动物园到猫空缆车,从中正纪念堂到历史博物馆,从东区到101大厦,台北耳熟能详的地点基本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更远的地方,像垦丁、高雄和台中我也趁着假期去过。太平洋的风光确实美得震撼,让人流连忘返。
跟一起交换的厦大同学在猫空
跟林威、倩楠还有在高雄中山大学交换的厦大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