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下午,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301(3)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南洋师说系列讲座——《东南亚海域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中国的挑战》,主讲人陈锴老师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地缘安全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当前东南亚海域存在的新问题与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此次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暨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教授主持,施教授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形势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研究东南亚问题对中国十分重要,因此,十分期待陈老师这次的分享。
在讲座的前半部分,陈锴老师分析了东南亚海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能源方面,东南亚海域是中国能源进口的生命线,即“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南中国海”航线的必经之地。不过,这条航线的诸多分流方案目前都难以令人完全满意。这使东南亚海域对于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更为凸显。
分流方案一,克拉运河。周围安全形势不佳,克拉地峡区域的居民主要是泰国南部的穆斯林,宗教冲突尚未解决。
分流方案二,中缅油气管道。该项目的起点位于若开邦皎漂地区,该地区暴力问题多发,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结合,安全问题严重。
分流方案三,瓜达尔港。一方面,该方案拥有很大的优势,它是靠近波斯湾最近的港口,并且可以绕过马六甲海峡。与此同时,这个方案的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地区是巴基斯坦安全局势最为动荡的地区,当地武装分子曾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的投资项目有过直接袭击。
分流方案四,皇京港。该方案未能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中转港,驶往中国的船舶还是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
综上所述,以上替代方案,除了皇京港项目,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伊斯兰极端主义等宗教冲突的影响,并且这些方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都有待时间考验。
接着,陈锴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在东南亚海域面临的新问题。
问题一是南中国海的可燃冰勘探与开采。可燃冰的开采成本高,开采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泄漏和污染等负面问题。因此这使域外大国介入该区域有了科学勘探的新理由,为美日重回南中国海域提供了一个新的借口。
问题二是私营安保公司的介入。目前,国际法已经允许私营安保公司的武装人员登船护航。并且由于东南亚海域的安全治理有缺陷且很难改善,西方私营安保公司对此海域安全治理的介入趋于频繁,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东南亚海域问题的复杂性。
由此,陈锴老师与我们共同探讨了中国面临的几个新挑战。如,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邀请境外大国来南中国海开采可燃冰,中国将如何应对;或者,将来中国在东南亚海域开采可燃冰时,可否用中国的私营安保公司护航等问题,引起了与会听众的深入思考。
用陈锴老师的话来说,他的发言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有价值的学术讨论。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发问,围绕讲座内容,针对中国在东南亚海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富有启示意义的交流。
图/文: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