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国际关系学张云教授在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301(3)带来了一场题为“知识共同体:认知重建与中日美关系”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赵海立老师主持。
赵海立老师致欢迎辞
张云教授以其新著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a Trilateral Context: Origins of Mispercep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7)为基础,展开这次讲座。首先,张云教授介绍其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理论与时政结合的方法论,并且重点关注中日美相互认知变化,分析这种认知变化与中日对外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新作中他选择过去20年中围绕中日美关系的五个典型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包括稀土禁运、钓鱼岛争端等,来佐证这一研究的有效性。
张云教授
其次,张云教授从认知主体入手,将其进行分类重组,并分为政府、专家、媒体、民众四类,提出了应重点关注专家认知,并解释这一认知与其余三类认知的联系,从而引出日本知识精英主流对中国崛起间接认知与对华政策的问题。在认知角度方面,得出结论,即日本并未直接认识中国,而是将日美同盟视为主要考量,以日美关系作为看待其他国家的基础来认知其自身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与此同时,张云教授通过中日危机事件中,两国通过寻求美国作为中介处理双边关系这一案例解读,说明了两国战略上均体现美国中心的取向。
紧接着,张云教授介绍了二战后日本政策改变的阶段特点,指出中日关系是日本国家认同的考验之一,在认知层面中日关系还需重新建构。难得的是,他结合在日长期的执教、工作的经历提出,不同意日本全民政治右倾化这一观点,呼吁大家应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师生认真听讲座
最后,张云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新的研究计划和关注点,即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知识共同体与共识建构的理论问题和实证案例选择,以及历史学与国际关系注意相互结合的问题。一方面,历史学不能忽视实证的传统,生硬地去套理论;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研究、地区研究在注重理论的同时,也要防止“唯理论”。
张云教授介绍新的研究计划
最后,一些老师与学生在认知重建与中日美关系问题上向张云教授提问,讲座在双方热烈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热烈的交流
图:陈荧/关景文
文: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