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进行,“扶贫”一词在社会中被广泛讨论。我们选择了扶贫主题中与我们学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扶贫”作为着眼点,以此为主题,成立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赴河南省林州市教育扶贫成果调研实践队,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近几年的教育扶贫的发展情况与成果。
我们走访的第一站是林州市庙荒村。“庙荒”,指由于香火稀少,村子里的庙都已经荒废,从这个名字中便可以看出当初的贫穷。我们首先来到了庙荒村“脱贫攻坚”纪实展厅,对庙荒村的脱贫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了解。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家中有正在读书的学生的几户贫困户家中。
首先,我们来到了张全(化名)家,张全已经回到学校,家中只剩母亲一人。他的母亲为我们介绍到,张全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发动机专业硕士,他的父亲由于精神疾病外出打工不便,家庭收入微薄。张全母亲说到:“孩子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大学期间十分节俭,很少向家里要钱。”大学期间,依靠国家生源地贷款、贫困生补助以及一部分勤工俭学的收入,张全的学费、生活费基本都能解决。张全母亲跟我们谈起孩子以后的发展:“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虽然我们以后也许做不了什么大的贡献,但至少做国家的一颗螺丝钉。”
图一
(采访张全母亲)
之后我们来到了刘怡(化名)家。刘怡今年15岁,还在上初中。其父亲早亡,现在住在舅舅家。我们到刘怡舅舅家时,了解到刘怡这个暑假和同学一起到饭店打点儿零工。舅舅说到:“刘怡特别懂事,告诉我们这个暑假自己去外面挣点儿零花钱,以后就不用一直跟我们要钱花了。”刘怡上小学时每年有2050元补贴,然后学校也会提供营养餐费,基本上可以满足学习开销。
我们走访的第二站是林州市木纂村。我们首先来到了木纂村党群服务中心,在向村干部了解了木纂村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同样选择了几户家中有在读学生的贫困户进行走访。
首先,我么来到了刘欣怡(化名)家中。刘欣怡今年升初中,她的父亲由于脑梗后遗症干不了重活,家里的生活基本上靠母亲公益岗位的微薄收入维持。家中尚有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和一位正在上大学、需要用钱的姐姐。我们刚一进门就看到了刘欣怡家墙上密密麻麻的奖状,询问后得知刘欣怡在班里成绩一直是前几名。她还给我们看了她在家自学《新概念英语》的成果,说:“自己感觉英语还是不好,于是自己买了本书学习,有不会的就去自己问问老师。”书上写满各种小笔记,字也很工整。我们了解到在六年级这年,由于班里换了老师,刘欣怡不太适应,成绩有所下降。我们和她一起分析了对策,鼓励她初中好好努力,高中时争取考到县一中。期间,刘欣怡话虽然不多,但当我们问她有没有信心时,她的眼神却极为坚定。在这样的家庭中,读书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由不得半点马虎。
图二
(刘欣怡的英语笔记)
之后,我们又去了另外几位贫困生的家中,为他们送上了我们的文具礼物。期间,我们与木纂村的信息统计员聊起了木纂村的情况。木纂村上千户人家,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记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每个贫困家庭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这些基层的工作人员们。他们一步一步,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与村民们一起走出了一条脱贫之路。这些基层的工作人员们真正做到了木纂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所写的标语“做服务群众的带头人,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我们走访的第三站是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我们前去调研的当天是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日子。作为“教育扶贫”的一部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帮助很多贫困的大学生解决了大问题。生源地助学贷款最高可达每年8000元,没有这笔钱,一些贫困家庭可能无力负担子女读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这将使得本就贫困的家庭错过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助脱贫困”这条最为重要的脱贫道路。
图三
(学生们正在办理生源地贷款)
“教育扶贫”的本质是让每个贫困的家庭用知识改变命运、脱离贫困。在这次暑期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正在读小学和中学的贫困孩子来说,营养餐费、补助金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生活学习的花销;而大学生则主要是通过生源地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等途径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建立统一的、明确的教育扶贫制度是极为关键和必要的。因此,我国应该继续加大教育扶贫的支出,不断完善教育扶贫的制度体系。然而,教育扶贫还包括教育资源的公平等等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这条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2020年9月1日
文字记者:王浩伟
图片记者:杨濡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