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生活动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深入乡村,环境治理”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察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0/09/01 18:00:00来源: 浏览次数:

    Part1 前期准备


    01 实践组队

    2020年爆发了不寻常的人类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居家隔离。出于兴趣与责任感,4名分别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哲学学院的学生,在人类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以乡村垃圾治理为切入点,组成了以张金煜同学为队长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察实践队,关注农村环境并深入农村进行调研。


    02 实践背景

    农业、农村与农民这三大问题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农村地区的发展因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大战略的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多重问题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凸显。而乡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正是这一大战略下乡村环境治理的最具体的实例之一。

    本组在进行实践之前,对乡村垃圾、垃圾模式、村民的垃圾处理意识和政策的推行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其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分类和乱丢现象严重;垃圾运输周期长、成本高;垃圾处理方式粗放,缺乏可持续发展;监管力量薄弱、垃圾监管不到位等。


    03 调研计划制定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导致实践队的出行受限,实践队最终选择了武汉市江夏区作为了最终考察地。江夏区位于武汉市南部,地形上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同时水域面积较大,远离区中心的郊区地段多有垃圾治理问题引发的乱象;人口比例上,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对农村垃圾治理问题有着较为清楚的认知;此外武汉地铁7号线是连接江夏区与武昌区的重要线路,青龙山地铁小镇站作为终点站,其周围散布着众多村落。问题明显、农村人口较多、交通便利,这三要素的结合使江夏区成为了理想的调查地。


    Part 2 线上调查


    01与政府人员沟通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采集信息、邮件与电话并行的方式,我们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约好时间、接通电话,我们的线上访谈就这样开始了。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政府部门之间的划分极为细致且复杂,而且每个环节的负责主体并不一且关联甚少。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整个流程来看,垃圾的最初收集环节是由对应的村委会在负责,村委会有专门的、用于环境卫生维护的资金投入,青龙山地铁小镇主要是通过发工资雇佣专门人员进行保洁;后续的转运和最终处理环节又是由其他的部门在负责。

    通过对江夏区环保局和纸坊街城管局的走访,我们发现就农村生活垃圾的转运和最终处理的职责部门而言,不同的工作人员说法不一,因此我们还未能找到确切的对应垃圾转运和最终处理的对应政府职能部门。


    (图1:一处晚间正在运作的垃圾处理站内景)

    02 线上调查问卷的发放

    基于理论研究的初步猜想,我们团队设计出针对农村地区群众对当地垃圾治理认知程度、参与程度和态度的调查问卷,发放并回收。考虑到线上问卷的发布需要我们的QQ/微信好友列表里有调查地的村民,因此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相较于一个一个的去添加村民的联系方式,我们选择联系当地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在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帮助下,我们将问卷发放至“村民通知群”里,鼓励文化水平高的村民自行填写,并引导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在指导下填写。截至目前,已经收到30份问卷结果。


     (图2:部分问卷分析截图)


    Part3 线下实践


    01 调查地点与调查形式

    线下实践部分实践队最终选择了武汉市江夏区青龙山地铁小镇,主要实地考察了青龙山地铁小镇周围及其所属村镇的环境情况,并对对当地的常住村民进行了访谈。


     (图3:青龙山地铁小镇)


    02 考察结果

    根据对武汉市江夏区青龙山地铁小镇的实地走访和观察,我们发现作为武汉市的周边农村,该村的政府对生活垃圾治理实施了一定的管理和监控,生活垃圾处理基本摆脱了无序状况。

    在对村民进行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在最初的垃圾收集环节,当地政府已经为每家每户配备了免费的垃圾桶,且通过不同的颜色分类来引导村民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村民将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用政府配备的垃圾桶收集好后统一投放在一个政府配备的较大的蓝色铁箱里面,由政府安排专人定期进行垃圾的转运。除了每家每户自己生产的垃圾,农村公共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由政府安排专人进行清扫和打理,以保证农村的基本卫生环境。

    (图4:江夏区政府给每户配备的垃圾桶)


    在走访的过程中,通过与多位不同身份的村民亲切交谈,我们发现:虽然政府为村民配备了免费的垃圾桶,且目前为止未收取任何垃圾治理费用,但是仍有部分村民(主要是年老的村民)未使用政府发放的垃圾桶的进行垃圾的收集,仍旧使用自家的垃圾桶进行垃圾的收集。

    在垃圾分类层面,我们所采访的村民都表示自己在生活中不会进行垃圾分类,主要原因一是自身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二是就算自己进行了垃圾分类,最终投放到铁皮箱里还是混在一起收走了,也就没有分类的必要了。

    最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村的村民对于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大多是抱有一个被动的服从心态,即政府如何安排自己就如何操作,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质量缺乏一定的敏感度,且关注度也不高,主要目标是避免受到行政处罚。



    Part4 分析与总结

    01 考察的结论与结果

    经过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就目前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实践队成员得出了这样四方面的结论:

    ①基层生活垃圾处理仍不到位:收集环节的垃圾不加分类、公共区域清扫程度不高。

    ②村民缺乏主体意识:包括旧有习惯的难以改变、对垃圾分类普遍缺乏重视

    ③多头管理导致了职责权限模糊:存在职责不明晰、管理成本大、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现象

    ④垃圾处理的区域划分模糊:管理范围存在盲区,辖区范围划分存在重合与割裂

     

    (图5:青龙山地铁小镇田间一瞥)


    02 实践心得

    本次实践活动既是一次深入到基层的社会实践,也是一次发现具体问题的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的属性使得实践队成员了解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的烟火气息,以及基层群众的民情民意与民声呼唤;科研实践的属性则使得实践队成员掌握并运用了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方案。我们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既增长了阅历,又收获了经验。相信在后疫情时代下,“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字记者:张金煜、饶司立、李媚、刘萍

    图片记者:张金煜、饶司立、李媚、刘萍

    排版:张金煜


    分享到: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