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质量思考
发布时间:2016-05-18     字号: [小] [中] [大]

    近期,《美国队长3》在中国上映,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美国工业化大片的洗礼,虽然片子不可避免的有沦为爆米花电影之嫌,但是从观影感受和各方的口碑来看,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质量很高的电影。电影有一个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精彩的特技效果,有对人类追求各类超能力的美好想象,对社会委托代理机制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微妙情感的探索,应该说来这部电影满足了人们当下对高质量电影的需求。当然,这是从一般观影者的角度来看的,不包括该系列粉丝对电影寓意和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诉求。当前,美国大片基本上都已迈向工业化,有一套成熟的让电影成功的公式,电影工业化指的是套用类似的制作模式和流程,拍摄技巧和制作模式的标准化、程式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生产模式,广义上还包含了人员的配备趋于专业化分工,影片发行的程式化,最终使电影中整合资源的方式达到最佳效率。电影工业化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题材的创新和拍摄过程的大量复制。

    近观国内电影市场,去年以来几部受到好评的商业大片,多是受美国工业化模式的影响的,甚至可以说走的就是电影工业化的的道路,有人称,2015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元年。当前的中国电影,确实已经逐渐在往工业化的模式探索。然而一两部影片的问世,完全不能称为工业化,目前说来可能只能算是对工业技术的借鉴,而工业化指的是流程的标准化和大量的复制性,国内电影目前的进程要步入工业化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先不说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这可能与各国的差异方式有关,工业化可能还需要一些资源的整合和对行业标准的遵守,大到拍摄技术,小到对工作小时的认同,工业化在国内电影市场中的可能必须有自身对工业模式的探索、交流和认同,当然最重要的是制作模式的标准化,提升电影的制作效率,避免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当然,制作模式的标准化不代表标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制作过程中,标准制定是需要资源的整合的,要结合经验不断创新的,最终达到更高的制作水平,这才是工业化的优势所在。

    电影毕竟属于文化产业,虽然近几十年来的电影文化多数还是趋于大众文化,还是要避免中国电影工业化电影没有观念的创新,观念受限,便从工业化和大规模来突破。好莱坞电影至少有一个人物情感来源的大背景,因此,商业大片最低要求至少是应该认真生动的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完成技术的创新。一部好的电影,必须是高的制作水平和深刻的故事寓意相结合,加上生动的特技效果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便足以称得上一部高质量的“爆米花电影”了。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