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的到来催生了企业改革。而学术界和企界关注的热点便是企业家本身,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就是发觉、评估并利用机会,其使命在于不断追求利润,且这些利润最终变成企业家的个人财富。由此,学者将这类型企业家归为商业企业家。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一些经营成功的企业家的使命并非是追求利润,而是将创造社会价值作为其使命。这些既通过经营企业,又不断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家,被称之为社会企业家。在济学家尤努斯(Yunus)于2006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社会企业家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关注。社会企业家和他们创立的社会企业正致力于通过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以上对社会企业家的概念可知,社会企业家以非盈利性为目的,通过社会企业这一实体利用创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价值。
那么社会企业家是怎么形成的呢?社会企业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企业家转变为社会企业家,另外就是来自社会部门。同样作为企业家,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有什么区别,即企业家精神表现有什么异同?很多研究表明传统企业家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这完全与社会企业家的行为相反。在人格与动机上,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是不同的,这导致他们经营企业的价值观和思维也是不同的。有学者认为成功的社会企业家和传统企业家拥有相同的人格特质,如主动承担风险,具有创新精神,充满对成就的需要,以及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动机。然社会企业家相比传统企业家拥有更多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自从1950 年McClelland 开创特质理论以来,它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家的人格特质是多种多样的,如成就的动机、内控力、动机和决心、创新的动力及倾向、承担风险、独立自主的需要等等。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在人格特质上肯定有差异,这样才会导致他们解决问题,创造的价值的方式不同。学术界公认的是,对于任何成功企业家来说,其应该具有的被广泛认可的企业家人格特质应包括五项:成就的需要、独立自主的需要、创新及革新的倾向、适度的风险承担水平、动机和决心
目前,中国的社会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澳门及台湾等经济开放地区,且分布不均匀,在很多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社会企业。除此之外,国内的社会企业主要在养老、民办学校、职业教育、社会服务领域,开放性不够宽广。虽然社会企业家在中国发展缓慢,但是在中国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认同的同时,社会企业家及他们创办的社会企业必将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有必要为社会企业家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社会企业家形成。
首先,建立社会企业家支持网络,成立社会企业中心,供社会企业家开展各项活动,培养社会企业家精神。通过打造声誉激励系统,为社会企业家建立社会信誉,从精神需求上满足他们,这必将为社会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制定支持性政策,为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政府部门应该扶持社会企业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给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来促进社会企业家的形成,并且鼓励传统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转变,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
最后,创建有利的文化氛围及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宣传、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及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企业家产生,他们将成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