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经济、环保、舒适、便捷成为形容人们出行广泛使用的词汇。零排放、无污染的出行选择使得集摩托车和自行车优点于一身的电动自行车成为主流的出行工具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销量从1998年的5.8万辆增加到2015年的4000万辆左右(2014年产量2904万辆,销量1800万辆),全国电动车数量已经超过2亿辆。电动自行车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然而,随着电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首先,电动车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局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从2004年的589人飙升到2013年的5752人,10年间增加了近10倍。由于很多家长使用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因此儿童的出行安全也受到很大威胁。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所有的电动自行车纠纷案件中,涉及儿童的案件超过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在接送儿童上下学途中发生的事故。发生电动自行车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不当驾驶、超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涉及老人和儿童、事故认定存在界定不明确等,因此,电动自行车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电动自行车管理也存在较大争议。自2002年开始,全国很多大型城市都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对其相关牌照、安全保护等驾驶要求施行强制管理。
其次,相关标准落后。我国现在的电动自行车标准还沿用1999年制定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 17761-1999),其中规定最高车速不高于20km/h,整车质量不大于40kg。但是现在的电动自行车事故很大原因是因为超速,马路上的电动自行车一般的行驶速度都在60km左右。而就车身的质量来看,大部分车的质量已经超过80kg,若按照1999年的标准,现在80%的电动自行车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另外,按照标准认定,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但是还没有纳入机动车管理,加上销售机构没有资质,改装车辆现象普遍,致使发生交通事故后无法进行有效的赔偿和处理。
电动自行车事故频繁发生也使得其管理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修订标准、规范管理成为最大的呼声。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已经颁布17年了,标准滞后给行业发展带来很大困境。一方面,行业内“超标车”泛滥,质量参差不齐,电池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不足,出口受到影响,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规范标准,社会对电动自行车的质疑、争论仍然很大,其负面形象很难改变,政府管理大多采取禁行政策,甚至禁止销售和上牌,这对行业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电动自行车的新标准应该尽快出台,这将对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新产品开发应用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有着很广泛的市场,新标准的出台会部分政府放开管理限制,对激发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作用。有学者对2004-2013年间自行车、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事故“万人死亡率”和“万人受伤率”,进行比较,发现电动自行车的万人死亡率是最低的。在选择便捷、绿色出行的同时,电动自行车更安全。
血的教训是沉重的,我们都希望新型交通工具能更好地便捷人们的出行,同时更好的制度和管理使“便捷”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