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 部长会议取得实质突破,在消除从汽车到大米在内的众多商品的贸易壁垒方面达成基本协议。虽然协议目前仅在部长级会议通过,最终协议还需要得到各国权力机构批准才会正式签署,但有关TPP的新闻在国内外炸开了锅。
TPP原本是文莱、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4国2005年签署的无名自由贸易协议(FTA),到2009年时演变成由美国牵头,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秘鲁、越南4国加盟,今年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提出要加入谈判,使得TPP成为一个参与国12个组成,贸易总和加起来占全球经济比重40%的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协定。
正是因为其参与国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这个协定的初步达成引发了很多争议。这些争议或者说讨论既发生在参与国国内,也发生在参与国之外。参与国内的争论非常容易理解,主要是因TPP协议而利益受损一方与主张加入一方的意见冲突。与支持关税减免、自由贸易的一方相对的反对者,有此前受到高关税保护的日本农产品生产者,以及担心协议会使更多美国就业机会流向海外的美国左翼阵营反对者。协议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两股力量终究会在议会或其他权力机构按照政治规则达成一致,这点毋庸置疑。
在这12个参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国内,争论则更加激愤。这些不在协定参与国之内的国家,比如中国这个世界第一进出口大国,出现较多的声音主要有这么几种:一种是充满受害者情节的“被孤立论”,TPP协定在规则设置上有多么严苛,无论是新闻自由、劳工保护、环境保护,还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则,都使得中国无法加入;一种是“忧虑论”,担心在至少十年内中国在很多方面达不到如TPP协议这样的贸易组织制定的规则,使得进出口贸易受挫,更加难以追赶发达国家;另一种是“诅咒论”,将TPP类比上世纪30年代英国建立的“帝国特惠制”,认为中国目前无法加入的贸易协定,也会随着时间被淘汰;当然还有一种是“必胜论”,坚信如同中国加入WTO一样,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最终也能加入,书写国际贸易的规则。
无关这些观点对错,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其实大到国际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小到某个产品某方面性能的规范,谁来书写规则,书写什么样的规则,那些人使用这些规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其中的规则,都是由利益相关方,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形成某种规范性文本,实现对自身的约束。说到底,这样的规则就是标准。说白了,有关TTP的争论,实际上就是有关标准的争论:到底TPP规则是否是一个对于世界经济而言过高的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国家是否存在歧视,是否有更优的标准……
所以如果用标准来解释TPP,答案非常简单。谁来书写全球经济规则?这12个国家可以,其他国家也可以。如果符合TPP的标准可以使这个国家经济更受益,那么即使现在达不到也要争取日后达到TPP标准。高标准不是为了孤立谁,而是希望通过标准,实现更好的秩序。但如果对TPP所设的标准不满意,其他国家大可另起炉灶再做一个标准。而无论是那个组织,制定了标准就是要遵守的,如果参与国不遵守,则无权享受标准所带来的红利。
所以说,我们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中,而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条标准所组成的世界。即使TPP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