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成功,还是分享成功?
发布时间:2014-11-30     字号: [小] [中] [大]
    自今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以来,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不少技术机构被合并,部分“国家队”要转为企业,实现国有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
    在整合过程中,人们还是对“国家队”恋恋不舍,以至于将检测相关的乌龙事件归咎于“国家队”或者是政府监管的缺位。不少国内外食品检测机构,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导致检测结果失真,使企业甚至行业受到重创。据报道,2012年7月,河南三门峡市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指称今麦郎方便面的酸价超标,但随后该中心又自认“资质不全”,收回检测报告并向企业公开道歉。同年,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对美赞臣等奶粉“香兰素超标”的检测结果无效。检测机构本应该给社会提供稳定、可信任的结果,这些检测乌龙事件是政府监管缺位导致的吗?或者说,国家设立的“国家队”更值得信任吗?
    为了要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将目光从检测认证领域,投放到其他领域。比如,更广为认知的国家队,各类体育竞赛的国家队。众所周知,中国的竞技体育机制一直是围绕着奥运战略和金牌模式布局和运行,国家统一培养运动员,以金牌数来衡量中国体育的成功。在这种举国体制下,政府是体育教育的“大家长”,是体育成功的创造主体。
    在这一体制下,当然也有“叛逃者”,比如武汉姑娘李娜。她的职业网球生涯,验证了市场化或者说职业化,远优于举国体制。从1999年加入国家队,到2008年单飞,在运动员最黄金的十年里她所取得的最好成绩是世界排名第33名。然而,在离开国家队,私人专业团队帮助下,技术进步神速,2009年成为第一位打进美网8强的中国选手,2010年她世界排名首次进入前10,2014年2月达到世界排名第2,2014年成为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得主。
    李娜从一个国家运动员,转变为一个职业网球手,最大的变化就是比赛成绩更能与市场激励直接挂钩了。体制内的运动员,由于国家包干了从日常生活费、聘请教练到比赛住宿机票方方面面的花费,因此网球比赛奖金60%都需上交。李娜单飞后,除交给体育总局8%比赛奖金和12%的广告代言(这也是体育总局放飞李娜的条件)之外,能从比赛中获得巨额的奖金激励(如澳网夺冠时李娜就获得了约合231万美元、人民币1400万的冠军支票)。在市场有力的激励下,李娜自己就成了成功的创造主体。
    那么此时,国家或者政府的利益受到损害了吗?李娜夺冠没有实现“为国争光”吗?当然不是,李娜创造了成功,政府不花一文(甚至还从中获得了刚才所说的8%比赛奖金和12%的广告代言)共享了这一成功。虽然李娜主观上是为个人职业的成功而付出的努力,但客观上来说,的确传达了中国人在国际网坛的声音。
    从体育的“国家队”,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质量的“国家队”,我们可以发现,道理是相通的。政府完全可以不做一个耕耘者,辛苦地创造成功。只要发挥好了市场的力量,照样可以共享成功。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