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逐步放缓,经济中的弄潮儿也大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浪淘沙。热度退下后如何保有恒温,实现持续的增长,成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思考的要事。
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各类资源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应对无力。要么把销量提高寄托在空洞的“品牌”上,要么在价格战中陷入资金匮乏泥沼,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求生存。企业的疲于应对,放大了就是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衰减。产业转型困难,市场上低质低价,这似乎是要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兆。
对此,人们纷纷扼腕叹息,呼吁企业要有良心、讲道德,提供优质的质量。然而,我们都知道,企业不是道德的化身,是为逐利而生的。要求企业道德高尚,低价为市场提供高质的产品,实在是太过于强人所难,这想法也太浪漫化。如此说来,那么企业“不讲质量”是否又成了一个定局?
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不需要道德约束,企业完全可以自愿地创造高质量。这是因为国外的企业道德更高尚吗?当然不是,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前提,是能获得高收益。前段时间刚推出新产品的苹果公司就是如此,iPhone6与iPhone6 Plus一经推出,通宵预购数超过900万台,目前iPhone6 Plus的首批供应已经售空。在提供消费者认可的高质量产品同时,苹果获得的收益也是惊人的,2013财年总收入达到1710亿美元,到2013年第四季度结束时苹果现金储备已有1486亿美元。如果苹果作为一个国家,凭借1710亿美元的年收入,参与到2013年全球的GDP排名中,仅次于新西兰,远高于越南、匈牙利等国家。
正是拥有像苹果这样创造高质量和高收益的企业,美国才能在全世界始终保持经济前列。借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的一句话,“企业富则国富,企业强则国强,企业独立则国独立,企业进步则国进步,企业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企业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除了个人天才、机遇的偶发性因素外,之所以在中国没有产生类似于苹果这类强大的企业,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企业家的道德感,而是是否有激发企业创造力,和保障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机制。
企业要通过高质量的供给获得高收益,就需要有直接、可信任作为质量评价的显性依据。这点目前在中国十分匮乏,市场上充斥着统一的政府标准以及国家强制认证标识。企业想要证明自己的产品比其他产品质量更好非常难。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采购方,如果不进行详细的检测、对比(如此,交易成本会极高),无法得知在统一执行标准情况下A产品优于B产品。于是只能根据是否是大品牌,包装是否好看,价格是否合适来进行消费选择。于是,中国的企业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吗?不需要,只需要在各大媒体上做广告,并符合政府的标准即可。
正是市场社会自发产生,且能互相竞争的标准的缺失,导致了中国没有激发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土壤。本来企业是可以创造出富可敌国的价值,却限于低价竞争中无法自拔,最后由于市场上充斥低质低价的产品而被消费者不信任,导致整个行业都面临消失。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成熟、稳定、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秩序井然,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同时获得合理报酬的社会。市场经济就是要构建这样的秩序,让每个经济主体在稳定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自由竞争。为了避免这种自由竞争产生过高的交易成本,并且要为差异化竞争提供显性可靠的依据。标准秩序就是这样的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失的制度。
因此,我想对于国强企强的论述可以补充为:标准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