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补贴真的有用吗?
发布时间:2017-11-16     字号: [小] [中] [大]

    最近做了些功课,仔细查阅了国内几个城市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一些产业扶持政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地方政府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操了这么多的心,扶持政策可以详细到这样具体的程度。

    就制造业而言,仔细盘算一下可以发现,政府的这些扶持政策主要面向的是这样几类企业:大型企业(越大扶持政策力度越大),小微企业,被认为创新型的企业(当然这三类是有重叠的)。其实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重点支持这三类企业企业是非常能被理解的。大企业能够快速的创造GDP和税收,在寻找标的和实施政策当中还有很大的规模优势,那么理所当然是要支持的。所以,在地方政府的眼里,那些大企业看起来很像大公司里的优秀员工,只要是能干的人才,一定要花重金挖过来留下(招商引资)。进了门之后嘛,只要是干得好每年业绩都有长进的,那么一定会年终给笔丰厚的奖金(多种产值达标、纳税达标之后给予的补贴或奖励),至于干得不好的,那也只能留在当地自生自灭了。小微企业是容纳最多就业人口的企业群体,为了维持大多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那么倾斜小微企业并做大税基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与此同时能够顺便培养一批创业成功的企业,那么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了。所以,政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多项补贴、扶持和服务企业的政策,希望全方位的解决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经济学理论早已证明,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所以政府自然而然会希望通过鼓励、支持创新,来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所有这些都看起来非常理所当然,但是,这些扶持政策的结果也许能够实现政府短期的目标,但未必能够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目的。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大企业远比中小微企业要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补贴,总金额、在销售额的占比都要高不少。这样补贴大企业的结果是,使得大企业在本身就享有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渠道来降低总成本,进而有更大的空间来降低产品销售的单价。那么在这些行业巨头的面前,中小企业哪会有竞争翻盘的机会呢?再者,归根到底单个企业并不是某个大企业集团中的员工,老板激励员工的做法并不适合政府拿来激励企业。一方面,激励的前提一定是一系列的指标,政府设定了一系列的指标和奖励标准之后,很容易制造出为了达到指标的“无用功”,实质上却对企业没有什么用处。另一方面,政府现在似乎越来越乐意做一些承担很多风险的“投资”,比如说为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换代提供风险补偿,为企业的贷款提供部分担保,为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提供高达4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甚至为创业提供资本金补助。我并不认为政府内部负责审批的人员有足够的能力来甄别这么复杂类型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恰恰是那些想创业、扩大生产的企业应当自己承担和预期的,而且事实上,市场上有数不清的金融机构、投资人都非常擅长做这些事情,只要放开管制让他们来做就好了。所有的这些扶持、资助都有一个固定的资金盘子,政府提供这种风险偏好的投资,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通过寻租来尽早获得其中的一个份额,毕竟这个钱是不用还的,干嘛不要呢?当然了,对小微企业减税、减费的政策还是很好的,能够给它们真正的实惠,又不会过分的扭曲企业的行为。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