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给予企业的第四种主要的补贴形式,就是对主要生产要素的补贴。虽然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在多个领域当中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化体制,但能供主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交易的市场化机制还尚未有效的建立。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绝对的控制了某些核心要素的供给,如土地;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积极、过度的干预,如劳动力市场。由于市场化机制的缺乏,政府干预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的明显,也留给了政府很大的裁量空间来自由的支配这些资源,补贴就是表明其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我国,目前最“值钱”的补贴,恐怕并不是前面所说的直接划拨给企业的现金,或者连续多少年的减免税,因为那些都只具有短期的现金价值,减少了一笔当期成本,或者是多了一笔营业外收入,账面上看起来股东权益多了一些而已。如果一个企业正常的经营并且审慎的决策,而不是把资金拿去短期的投机某些金融资产,那么这些钱只能稍稍的减轻企业的某些成本(如研发)压力,同时获得很少量的资金无风险利率。但是,土地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资产,不仅在资产负债表上不需要折旧,土地上所建的建筑物(如厂房、办公楼)还能持续的创造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在政府的绝对控制之下,近年来我国土地和房产(不论是居民住宅还是工业厂房)的价格持续的飞涨,远远超过GDP增速和平均的企业经营增速。就拿武汉周边一个县级市的工业用地来说,2000年前后的时候大约3万元1亩,2016年时同一片土地已经涨到约25-30万元1亩,而这一增速近几年在核心城市周边的工业区则上升的更快。因此,不论通过怎样的渠道,获得土地恐怕是目前国内唯一稳赚不赔的买卖,即使只是在获得的土地上随便开展一些象征性的经营活动,表明土地没有闲置不被收回,那么过几年转手卖出土地就能获得远大于生产的利润。如果在当初获得土地时的成本能够低于市场价格甚至免费,那么企业的利润率则更高。
因此,当前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土地是最为有力的政府补贴手段,为了吸引外地企业到本地来投资建厂(特别是地方政府重点鼓励的那些产业),政府一般都会在城市或周边划出大片土地来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性土地分区,对于标准化程度高的产业或特别想吸引的企业,政府不仅做好土地的平整,甚至会代替企业把厂房一次性建好。在谈判的过程当中,企业往往能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从政府获得或租赁功能区中的土地,某些企业甚至能够同时获得政府在生产机器设备上的其他多种固定资产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