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国民幸福》,书中说国民幸福大概是“顺利地出生、幸福地生活、安详地死去”,在众多的幸福定义中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常常会问,幸福到底是什么?也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在人们的感知,然而这本书用一幅幅图景向我们展示了南亚小国——不丹,幸福是贯穿人一生的体验。不丹的“幸福模式”不一定对大多数国家适用,却给我很深的启示,结合最近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思考,我认为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其实质就是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经济发展质量涵盖的定义很宽泛,但其内容是是很具体的,如结构优化,分配公平,能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医疗保健服务,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经济发展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目标性”价值,质量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一般经历起飞准备、起飞、走向成熟、大众高消费、后高消费时代等五个阶段。讲的是经济发展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化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往往会认为提高质量应该是在总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实现的事情,即只能在“后高消费时代”才可以谈质量的问题。这时人们在各种耐用消费品都已基本满足,追求的不再是数量的满足而是质量的体检,质量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据多数学者的判断,我国目前尚处于走向成熟阶段至大众高消费阶段之间,有些人认为目前“侈谈”质量问题似乎还为时过早,应该先以数量扩张为主,在经济发展到后高消费时代质量自然会提升。这种分析是“以物为本”的,质量仅仅是作为驱动经济增长而具有“工具性”价值。“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把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内容,是为了提高人的幸福感,让每一个人能够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普通的大众不必再为食品安全、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担忧,质量应该具有经济发展的“目标性”价值,用来指导我们的发展观的形成。质量不仅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目的性”意义,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将不仅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对于人本身的发展和幸福感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是一个和消费者体验密切相关的概念。因此提升经济总体的质量水平与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是一脉相承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把质量不仅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而且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对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