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身改革与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3-03-29     字号: [小] [中] [大]

最近召开的两会上,最热的话题有两个:一个是质量问题,特别是奶粉质量问题;另一个就是政府的自身改革问题。由于专业的兴趣,我正好想就这两个热点的问题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两会关于奶粉质量有两个场面也许大家都是记忆深刻的是,一个是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提到我国的国产奶粉99%是合格的,不仅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反而被媒体与香港奶粉限购令放在一起炒作,对我国国产奶粉质量进行讥讽;另一个是国家工商总局在问及我国奶粉质量问题时,流下了无奈的眼泪,但是“奶粉质量不相信眼泪”,人们感受到的同样是无奈。总之,两会上人们对于政府的质量工作答卷充着大量的质疑,以至于专门负责质量工作的重要领导也无言以对。也许很多人说要加强政府监管,加强政府监管的做法在大多数场合是对的,但是考虑具体的环境就不一定对了。如果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无疑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政府做的力度越大,所造成的失误和代价会越大,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因此,面对日益严峻质量安全的问题,政府在行动之前应该很好地思考一下政府的路走对了吗?更为具体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吗?

未来的路在何方?也许有千万种不同的答案,但我认为最重要的答案就出现在两会中,那就是改革!在各种场合,新任总理李克强都多次谈到改革,并且措辞强烈,改革的目标直指政府自身的改革。虽然总理对于改革的论述中没有直接谈到质量问题,但是我认为质量问题同其他问题一样同样要从政府的自身改革入手。

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大致有一个相似经历,就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不断优化,政府从管理型的干预式政府向监管型的服务式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在市场和社会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最大程度的退出,而在政府应该进入的领域则日益严格。在质量领域,标准制定、检验、消费者维权、消费者教育等职能都是可以由市场化力量或社会组织来组织实施,在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则由政府严格监管。这是质量治理的一般性规律,政府从微观管理中退出是大势所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决非易事,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或机构仍在这一领域有难以割舍的利益。有的大企业由于对地方政府经济贡献较大,基层的质量执法根本难以进入;有的地区质量技术机构要靠政府的强制检验业务来维系生存;有些地方机构要靠向被监管对象收费来获得收入。可见,如果改革政府部门将会有很大的利益牺牲,怎么处理好这一问题是改革能否成功,我国的质量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质量问题千头万绪,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没有处理好,积重难返,以至于形成了目前社会公众对政府过高期望,而政府监管力量面对爆炸式增长的质量信息又显得愈加苍白。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质量问题自身的规律性,不是强化政府自身的改革,而不断地增强政府对于质量的直接监管和微观干预,结果不是更好而可能是更差。而要把质量工作做,政府更多的是不是进入,而是要敢于舍得,敢于放手,敢于付出。我们的质量社会组织受限于政府的干预而无法成长,大量消费者遭遇质量问题之后往往无从伸张,如果政府能够允许质量社会组织的发展,将大量的有公民意识的消费者组织起来,与厂商形成对抗力量,势必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大量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活动得到专业的质量知识。产品检验如果有公信力的社会第三方检验来实施,通过充分的竞争形成的社会第三方品牌,就可以减少政府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对质量的评价,大量地鼓励和培育第三方机构来做,提升质量信息的有效性,极力地消除政府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全力地保障基层执法机构的执法经费,保证基层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杜绝执法与经费挂钩的现象。所有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利益的让出,都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去推动。

在总理关于改革的论述中,强调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革有时候是政府要敢于自己挥刀自己的割肉,将本还给市场的还给市场,本该还给社会的还给社会。回顾我们之前所实施的历次改革,虽然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取得突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自身改革不够彻底。如果这次改革能够真正地放手干起来,从政府自身放权做起,质量的提升指日可待。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