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专家视点中提出了一个山区发展必须走质量提升型的道路的命题,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山区如何构建起基于本地禀赋优势的质量特色呢?本文就恩施调研所获得的一些经验,对山区如何做好质量提出一些初步的见解。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质量对于山区来说有特殊的定义。我们提到质量时,常常指的是产品的耐用性、合意性、安全性、满意性、经济性等指标,质量也常常与技术进步、功能多样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对于质量的传统观念,也是大多数地区发展质量的主要内容。然而对于山区来说,其质量的要义就是质量的本身:一组固有属性满足需要的程度。也就是说山区,特别是发展基础非常薄弱的山区更多是要建立地域性的、充满本地文化特色的、满足特定消费需求的质量。对于恩施来说,要发展高科技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根据本地的生态绿色资源,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食品以及山区体验式旅游为主,这些显然不需要过多的高科技,也不是耐用性、经济性等传统的质量指标,而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
明确这一基本的方向以后,我认为总体的原则就是一句话:依靠青山绿水做足质量文章。具体的实现山区质量型发展的路径有以下几条:
第一,形成产业链,适度规模化。恩施有着丰富而原生的生态资源,其主导产业如绿色食品、药材、烟草等都是基于其生态资源,但是现实是恩施的工业产值只占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产业虽有一定资源禀赋优势,但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其品质优势仅仅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更进一步的原因在于,这些主导产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限制了产业的做大做强。以绿色食品为例,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主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受限。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区,其最大的瓶颈是来自于信息与物流,类似于种子的提供、外部需求的传递、市场的开拓等都需要大量的公共投入,不能依赖于自发形成。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于产业链的打造和完善,重点加强对于产业的信息服务,明确特色产业,从全州层面进行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做到一县一品,乃至一乡一品,在此基础上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化,而不是每家每户进行作坊式的生产,只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市场收益,这是经济学不变的道理。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将品质做到最优,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第二,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标准服务。国内外质量好的区域,大都是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随着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细分,中小企业实际上对于质量的创新具有很大的优势,德国的“隐形冠军”就是典型代表。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又面临很大的劣势,如抗风险能力差、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信贷能力差等,恩施的产业发展中大量地以中小企业为主,但面临上述几个方面的天然的弱势,真正做成知名品牌的几乎没有。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赖以发展的环境非常差,特别是质量方面的发展环境尤甚。在调研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提出本地的一些绿色食品企业之所以做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品牌,多个企业恶性竞争,不仅不利于本地品牌的形成,还在蚕食着本地历史形成的质量信誉,一旦质量信誉受到损失,其后果将会是非常可怕的。导到这一问题更进一步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标准服务,茶的品质优劣在市场上不能被有效地识别。基于此,政府应加强团体标准的公共服务,让企业参与本地特色产品的标准制定,形成质量竞争合力。
第三,培育带头人,树立典型性。山区的居住较为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信息沟通较少,使得山区的治理具有很明显的乡土性,即本地的能人对于乡村的治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和挖掘这种地方能力的作用,一个村的品牌需要这样的能人来树立。这些人并不一定是政府体制内的官员,但却可以比政府更具有号召力。以本次调查的戽口村为例,村支书对于本地的茶叶产业发展可以说起着非常关键的决定性作用,他本人是一个具有多年经商经验的商人,对茶叶的生产和经销非常敏感,同时很有上进心,对国家各类政策非常了解,也非常注重对干部和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基于此,他让当地800多户村民感到非常信任,他指出当地办任何一个公共事务,村民出钱出力从无二话,协调成本非常之低。他带领全村坚定地做茶叶产业,迅速地让戽口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品质的发展需要信息,信息的广泛传播又尤其需要这种地方能人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实现。
第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所谓区域品牌建设就是把一个地区的主要产品品牌进行整体地塑造和营销,就像人们一想起瑞士,就会联想起劳力士手表、雀巢奶粉,一想起德国就自然地想到奔驰汽车、西门子的电器。对于恩施这样一个发展基础较弱的山区来说,尤其需要进行整体品牌的塑造,让每一个企业分享区域品牌形成的外部收益,而这需要政府的公共投入。第五,发展小微信贷。品质的发展需要投入,但恩施作为一个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仍然有144万的贫困人口,占到了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果人们生活朝不保夕,根本不可能有动力去做好质量。质量是一个市场行为,一位山民将深山中自然生长的红薯到集市上卖,虽然有很好的口味,也没有污染,但这并不是现代意义的质量,因为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几乎是自然经济时代的物物交换。质量是需要在产业基础上形成具有经济发展意义的市场需求,人们所讲到的质量必然是某某品牌的红薯。而恩施的现实情况大都是前面的这样一种情形,受种种条件限制质量并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市场。要让本地区的品质形成市场并最终实现其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一要解决产业化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要发展惠及普通生产者的普惠式信贷。这种普惠式的小微信贷,可以参考孟加拉国的格莱美国民银行,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网络来降低信贷监督成本。这种信贷资源让普通的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投入来进行特定产业的发展,例如给茶农提供种子信贷,在茶叶未形成产量之前,每年提供利息补贴等等。
总之,以恩施为典型代表的山区应立足本地的优劣势条件,趋利避害,在市场建设与产业培育方面做好功课,通过质量提升型道路来实现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