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一个产品质量安全的库茨涅茨曲线吗?
发布时间:2012-05-21     字号: [小] [中] [大]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的状况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会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而到达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阶段,收入分配状况又将趋于平等。将这两个变量在一个笛卡尔坐标图中标示出来,可以形象的找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一种倒“U”的关系,这个曲线已经成为发展中经济学的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个发现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验证,而这种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社会经济中的很多领域都得到了体现。随后,人们发现一国的环境状况也随着该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同样的倒U型关系。不仅仅在这样两个领域,后来人们发现在发展阶段和区域差异等领域也可能存在这样的关系,不过在不同领域中的有关假说得到了实证检验的确切证据,而有些还没有被证明。如此这般,人们常常会在经济变量的事件序列之间存在这类关联。
我们不禁会问,在产品质量和质量安全领域中呢?是不是也有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质量安全状态先是恶化,然后会逐渐的转好这种现象和统计学意义上的这种数量关系呢?
从一些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来看,似乎这种关系是成立的,在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其是“故意”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普遍爆发。如美国,在上个世纪的初期,美国也存在一个因为资本家唯利是图和社会管制缺乏而导致食品安全和卫生状况处于危险边缘的阶段。当时的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用小说《丛林》(Jungle)揭露了这一现实,引起了美国从总统到普通百姓的震惊和震怒。而在日本,在上个世纪的50到60年代,也相继出现过“水俣病”事件、森永奶粉事件等。而上述两个时间段,都是美日经济发展腾飞的时期。而从横截面的数据看,似乎这种对应关系不太明显,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世界各国都较为频繁的爆发质量安全事件,但是如果将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按照其性质加以区分,我们会发现,可能在发展中国家的质量安全事件常常表现为生产企业的有意为之或者任由其扩大,而发达国家的质量安全事件的性质常常是一种对未知风险的无知而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然而,对人为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发达国家已经领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几十年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能是这种库茨涅茨曲线关系的证据之一。如果能够证实这样一种关系,无疑有助于我们客观的认识和对待中国目前的质量安全问题,但是,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这将会受到数据和方法的双重挑战。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从经验分析中总结出库茨涅茨曲线的这种规律固然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可能还是如何采用一些方法突破这种惯常的发展路线,换言之,也就是让这条曲线的“峰度”和“偏度”产生变化。如果在这种质量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谈政府的作用和责任,那就是如何选择并采用何种政策措施更早更快的度过这一过程。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