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4年12月16日
【中国科学报】研究人员用硫同位素解析雾霾物源和形成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先系统采集了华北不同地质时代代表性煤矿的煤样品,然后在1000℃条件下对这些煤进行燃烧实验,进而收集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样品,最后对颗粒物样品中的硫酸盐组分进行高精度硫同位素测试。

结果显示,煤与其燃烧产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人员发现煤燃烧产生了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前人的研究表明,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出现在22亿年前的岩石样品中,因此,煤的燃烧代表了一种新的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进一步分析发现,煤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与华北雾霾颗粒物中硫酸盐的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前人对华北雾霾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异常组成存在不同认知,而煤燃烧实验结果证明,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物源之一。

研究人员还发现,相似硫同位素的异常组成也出现在欧洲文物、雕像以及古老建筑物等表面的黑色硫酸盐壳体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科学家研究证明黑色硫酸盐壳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其中大气污染和火山喷发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硫同位素的系统分析,研究人员提出燃煤排放是欧洲雕像、建筑物等历史遗迹上硫酸盐壳的重要物源,这一结论与当时欧洲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煤进而产生大气污染的历史高度一致。

该研究结果为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证据,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硫同位素在解析现代及历史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408199121

作者:王敏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16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2/382436.shtm

  • 12.16
  • 12.16
  • 12.13
  •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