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追求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七年前,安徽省立医院,这所承载着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医院,挂牌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启了探索“科大新医学“的崭新篇章。
“不仅仅是更名,更需要我们持续更新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如是说。七年间,医院秉持守护全民生命健康的初心,努力成为与中国科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倾力打造“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医学需要培养新人才
刘连新指出,“科大新医学”的提出,并非简单地将医学划分为“新”与“旧”,也并非颠覆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而是着重于引入创新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在此理念驱动下,医院上下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刘连新强调:“新医学要培养‘新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与技能,更需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此,医院依托中国科大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优势,致力于培养既根植于坚实医学基础,又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勇于创新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前,2022、2023、2024前三届医学英才班学生100%推免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首届本科毕业生在2024年90%转博,为教育科研一体化发展的育才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医院前瞻性地建立了核心人才库,对“准国字号”人才给予个性化支持,集全院之力争取国家级人才项目。自2022年以来,医院已成功自主培养3名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同时,医院还着力打造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出了新一届共36名院内杰出中青年技术骨干,并对他们实施精准支持与个性化培养。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后,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医院大力实施“博士后提质增效计划”,实现了博士后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并不断完善博士后选留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在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方面,2021年,医院出台《医师岗位分类考核聘任管理办法》,理顺了各类人才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方向,构建了一套以创新价值、能力及贡献为核心,客观且量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一开创性举措,医院将医师细分为医疗型、科研型、教学型及复合型四大类别:医疗型医师聚焦临床,以提升医疗能力与技术应用为目标,兼顾科研和教学;科研型医师强调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一定的科研积累,临床与科研并重,能独立承担国家级课题;教学型医师注重教学经验与特色,做到临床与教学并重,能够引领教学工作;复合型医师则要求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成为学科或亚专科的领军人物。此举旨在助力每位医师找到适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优势,促进各类人才有重点、有方向地发展。
“现代社会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医卫领域的人才竞争更为明显”,刘连新深知这一道理,医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引育战略。
与教育事业一样,医卫行业同样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医生特别是高水平医生的培养往往需要较长周期,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更要有格局和担当”,刘连新相信,对人才的每一份投入都是值得的。无论是否留在医院,这些人才都将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力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近年来,医院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不断提升的综合影响力吸引了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来院工作。2024年,在医院招聘的博士生中,安徽省外院校博士毕业生录取率达到72%。
将建设一流医院作为转型支点
“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要为老百姓看好病。我们建设一流医院,就是要着力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解决不了的问题。”刘连新表示,在“科大新医学”理念引领下,医院正朝着成为一流研究型、质量效益型、人文型医院的目标迈进,这是医院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医院转型的关键支点。
在科研创新这条道路上,医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度融合,始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把论文写在患者病床边,让研究成果真正惠及临床、帮助患者,取得显著成效。
缺血性脑卒中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但是,针对预后更差,死亡率、致残率更高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到底是动脉取栓治疗效果好还是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效果好,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医学界都存在争议,治疗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医生的临床经验。刘连新介绍,医院神经内科胡伟教授、刘新峰教授团队,针对动脉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ATTENTION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结果显示,发病12小时内,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能从动脉取栓治疗中获益;动脉取栓治疗相比较最佳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死亡率。“我们的医学科研工作者用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我国乃至国际上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连新介绍,医院近年来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STEM)上的排名逐年攀升,多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列,科研经费总额也位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前列。同时,医院与多方合作设立联合基金,如“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医学人工智能联合基金和先导医学与前沿技术研究所项目等。截至目前,“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资助270项,“医学人工智能”联合基金资助53项,“先导医学与前沿技术研究所”科研项目22项,这些项目在促进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支持院内科研人员开展医学创新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立医院姓“公”,更要在加强公益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管理效益。刘连新指出,中国科大附一院在国内医院中较早开展了绩效考核工作,注重医院和科室的精细化管理。国家开展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来,医院更是进一步构建形成了“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集团各院区及托管医联体绩效考核—学科/亚专科绩效考核—诊疗组绩效考核—科主任/医师个人绩效考核”五个层级一体化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国家政策要求和医院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让全院上下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刘连新介绍,为了打造人人知晓、个个奋进、全院谋划、全员参与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医院贯彻“坚持公益性、提高积极性、发展可持续、费用可控制”的绩效管理原则,以及“体现岗位差异、兼顾学科平衡;倡导多劳多得、推行优绩优酬;调整病种结构、鼓励疑难危重;注重梯队建设、加强人才储备”的绩效管理目标,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推动学科发展进步。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位列全国第20位,实现“五年五连进”。
“制度约束行为,但文化能深入人心。”刘连新表示,医院深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弘扬“仁术济世、求实创新”医院院训精神的同时,医院管理层意识到,要让每一位医务人员将医院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一位患者真切感知医学和医院的温度,还需打造独具医院特色的文化标识,“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的文化愿景应运而生。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探索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从持续优化诊疗流程,到深入推进“掌上医院”“老年友善医院”建设,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在各类肿瘤、罕见病的诊疗工作中大力推进多学科诊疗(MDT)模式,51个MDT团队齐心协力,“多学科专家围着一位患者转”;以外科治疗微创化、内科治疗外科化为牵引,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临床诊疗技术不断升级;大力弘扬健康科普文化,打造健康科普品牌,持续为老百姓输出学得会、用得上的医学健康知识,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得了病能及时就诊。
这些努力不仅让患者受益,更让医院形成了如器官移植、腹腔镜肝胆手术、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股骨近端重建关节置换、脑深部刺激术等一批关键性、代表性技术。医院的付出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相继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近年来,医院还有近30人次荣获“中国好医生”“安徽最美医生”“安徽最美护士”“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好人”等精神文明领域的表彰奖励。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谈及医院未来,刘连新表示,持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还需政府、医院和医务人员协同发力:政府需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强化监管与指导,确保医院的各类资源高效转化;医院则需立足功能定位,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避免盲目扩张,提升服务内涵与质量;医务人员则需不断提升自我,终身学习,积极参与管理决策,勇于创新实践,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为我国的医疗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iXr-_WL22KSuXNPtKWe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