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身处后现代时期,一个所谓多元化的时代,但是无论是我们周围所听到的、还是自己内心最常出现的声音,主旋律仍然是“Make It Be"一去努力达成一个目标,去成为更好的人,去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而生活,我们且简称它为MIB。
然而在心理咨询室里却有另外一番景象。与平时我们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方案对应当前问题不同,心理咨询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回到原点,去重新解读和感受最初困扰我们的问题。这或许会带来问题的消解,即原来的问题似乎变得不再重要;或许会带来一个更为清晰的新问题,伴随着自我认识也变得更加清晰。有过心理咨询经验的同学也知道,咨询师很少会针对你的那些“是这样还是那样”、“应该怎么样”的问题直接给出的答案,咨询师所做的几乎是“努力去做什么”的反面,他或她在努力不让你做什么事情,好像屏住问题,慢慢地就会有新的答案一样。在咨询后的关于自己收获的问卷反馈中,“接纳”肯定是排名前三的关键词之一。在心理问题的应对上,"Let It Be"似乎成了主流去接受一种矛盾和不安的状态,活在当下,活得更像自己,我们简称它为LIB。
我们对什么时候应该采用MIB的态度有时候很清晰,学习和工作理当尽力而为,旅游做攻略理当尽力而为,学做一道菜(或者找好吃的)理当尽力而为,所谓work hard,play hard;但面临另外一些问题的时候内心却常常打架,不知该MIB还是LIB,这是咨询室里常常碰到的情景。比如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是努力把转专业或学个第二专业,还是安安分分地留在自己的专业?比如面对自己喜欢(但却不喜欢自己)的人,或者一份难以挽回的感情,是努力争取逆转局势,还是放下执着做回自己?还有些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也难以释怀,考试的失利、职场的失意甚至亲人的离世,好像都在提醒自己如果过去更努力一些,不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过度强调MIB的社会环境中,似乎一切现有的不足都是可以通过MIB的态度去在未来弥补的;而相应的,我们也就永远活在因为过去不够MIB而缺憾的现在中。单一去看一件事情,似乎总可以做得更好,但生活有丰富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在聚焦自己目光的时候,就失掉了全局感,让自己的视野变得狭窄,比如因为聚焦学业和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还有家庭和娱乐,再比如因为聚焦感情得失的时候会忘记还有朋友和自我提升,最后常见的,我们会因为聚焦别人的目光和需要而忘却自己真实的感觉和潜能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