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艺苑撷英

收红薯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1日 09:28  点击:

霜降以后,受朋友邀请,到他们的自留地采摘农果。朋友也是商业有成、热爱劳动,放不下田里的生活习惯,在老家王台包了一块地,找了一名农户平时打理耕种。五十亩地里,水洼两处,良田三块,果树几棵,瓜秧满坡,旁边的平房五间,生活功能齐全。关键是交通很好,也远离城市的喧嚣。
  周末的这天,阳光洒照大地,冲走了三天的阴霾天气,温暖驱走了深秋的霜寒。今天空气也很好,视野清朗,没有污染。
  走进朋友的农园,天地都被主人真挚的热情所感染。
  互相寒暄后,朋友准备了帽子手套、驱虫喷剂,给我们配备齐全。带着塑料袋、锄头、采摘杆,向红薯地走去。狗棚里的大黄狗,也不叫吠,忠诚地摇着尾巴向主人问候,我们对它充满了好感。沿着土坡,我们走向了半亩红薯地。朋友真的非常有心,他已经把长势最好的四垄给我们留下,其他的红薯收完了,就等我们来过周末体验收红薯的劳动快乐。这贴心的朋友,不愧是既勤劳又有智慧的人啊。
  记得小时候跟妈妈在莱芜老家的菜地里,我曾经体验过种红薯,但因为那时年龄小,实在记不住如何操作了。但是在朋友的分配下,我们几人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分工,有的刨地,有的拉瓜秧,有的捡红薯,有的摘柿子,有的摘南瓜。我们有说有笑,讨论可否记工分,分大工和小工的积分差异,在现实甜蜜的劳动中回味当年大集体辛苦劳动的微甜。
  朋友负责把红薯秧先扯走,留出地面,露出了几个红薯头,悄悄地躲在土地里。老大哥拿起锄头,在前面刨地。估计老大哥也是好久没有拿农具了,刨地方向时而顺着地垄,时而垂向地垄,很快红薯或大或小的一窝一窝露出了全身,或者是红皮或者是黄皮,或者大小均匀,或者“体态”悬殊。在这均匀细碎的沙土地里,红薯慢慢展露出来。
  我们两位女士,戴着手套开心地撑开编织袋,蹲伏着,把红薯抓在手里,扑去瓜皮上的沙土,轻轻地收到袋里。
  老大哥刨地的时候,有时一不小心就破开了红薯。新鲜的红薯,被无声地斩为两节或者三节。能看到混着泥土的断面,白白的,脆脆的,白汁混着泥沙。我不舍得扔掉,就想就近找水,用水冲洗一下,入口吃掉它。刨出来还有像糖果一样大小的红薯,我用手套反复搓去泥沙,感觉比较干净了,放入口中。一口脆甜的瓜果,在嘴里填满,伴随着微微的泥土牙碜——这就是自然的馈赠和乡土的滋养。我满意地咽了下去,终于尝到最鲜美的红薯了。
  旁边两位男士,一位拿着采摘杆,在不远处的两棵柿子树下,采摘着满树的红柿子,或高或低,每采一次,杆上的纱网兜就一坠。他们收杆时小心翼翼地取出柿子,放在地上的竹筐里。收柿子的快意,让两位平时不苟言笑的大教授,也同孩子一样乐呵呵。他俩围着树转,一圈、两圈、三圈下来,除了高处留下鸟儿过冬吃的柿子,手头的竹筐也已经半满了。
  四垄红薯,装满了八个编织袋。按常理说一垄能收一百斤,那这是四百斤啦?朋友笑着说,咱们没有打农药,估计也就能收个三百斤。
  想到平时在大学里给孩子们上劳动课的自己能在周末参与一些生产劳动,获得一些劳动知识,心里美滋滋的,终于可以跟学生介绍自己不是光有理论的“纸上谈兵”了。
  时代变了,我们农耕民族的劳动基因,却没有变。
  一片田,一批种子,加以时节的养育,自然就给予我们满满的收获。
  这个时代,播种了我们的期望,更回馈了我们的劳动。
  平凡铸就收获,平凡铸就伟大。作者:张建英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