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在学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抓住发展机遇,真抓实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是山东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关键五年,也是全面落实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发力新一轮“双一流” 建设取得关键突破的重要阶段,为此,我院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全面发力,根据《山东农业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及现状分析
近5年来,学院各项工作以“强化优势和特色、突出创新、争创一流”为目标,整体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为“十四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发展成就
1、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各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5人(其中1人为兼职),“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名,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5人,教授32人,副教授33人。教师、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率达96%。
2、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近年来,园艺学院认真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新农科建设、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依托园艺学科设立的3个本科专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园艺专业入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企业重点建设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建设专业。
五年来,学院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200人左右,2018年开始新增公费农科生招生计划,每年招生两个教学班;研究生规模由2015年的276人发展到2020年的431人。学院学生工作一直秉承“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遵循“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全方位覆盖、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的育人原则,立足早字,稳抓实字,广泛拓展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凝练实践育人品牌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学风建设主责主业做文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工作成绩显著。本科生研究生考取率连年提高,由2015的40.2%提高到2020年的60.17%,位列全校前茅。五年共考取国内外研究生767名,涌现出考研8兄弟、考研6姐妹等10余个整宿舍全部考取研究生的先进典型。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学生不断取得新突破,平均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1人当选山东省十大创业之星,1人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0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2个班级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集体。2018年,学生创业团队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两项全国金奖,实现了两大主流赛事我校金奖零的突破。5年来,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在农林院校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二、三等奖5项,2人分别获得省级研究生成果一、二等奖,3人获评省级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5年来,学院共毕业学生2545人,其中本科生1913人,研究生632人,共有129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
3、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注重原始创新,围绕制约园艺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理论与技术问题,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创新、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研发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整合资源,提高平台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强力支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7项,省部级课题23项,累计科研经费1.6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40余篇,其中SCI论文367篇,影响因子超过5的论文51篇,《自然》主刊论文1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项,包含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160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培育园艺作物新品种12个。新增山东省苹果技术创新中心1个,新建设“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冷凉气候区苹果研发中心”等三个新平台,农业部黄淮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黄淮海设施农业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通过农业部验收,分别达到良好和优秀等级。平台增加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26件,净增仪器设备总值6325万元。先后投资468.5万元加强试验站建设,新增实验用地92亩,日光温室8栋。通过建设,平台更加完备,科研服务能力更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4、社会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学院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紧紧围绕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投身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有20余人次担任科技副市(县、区)长及科技特派员,40余人担任多地技术顾问和特聘专家,并与10余家涉农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推广,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民数万人次,推广了数十项实用新技术,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00亿元,其中“葱姜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苹果连作障碍防控技术体系”和“生姜专用膜覆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被确定为山东省主推技术,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5、对外交流不断推进
通过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外名校研修、探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支持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促进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主办/承办了“国际苹果大会”等国际会议7场,“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学术会议16场。有36人次参加国际会议,14人次作报告,2人做大会特邀报告;400多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90人次做报告,14人次做大会特邀报告。共有15名中青年教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
(二)不足与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院“十三五”期间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良好,但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园艺学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以及园艺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整体来看力量分散、效率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深入等问题突出,原创性地诠释重大科学问题和破解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园艺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足。对存在问题进一步梳理,我院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党建活动创新性不足,党建工作方式有待丰富,党员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度不够高,对重大攻坚工作的支撑力还不够足。
2、人才培养
对一流本科专业重视申请缺建设保障,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内涵不明确,建设思路不清晰,建设步伐不够快,专业认证工作尚未起步,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教学成果培育的意识不足,在政策制度方面,教师考核体系中对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引领作用不强,坚持“以本为本”的政策引领作用有待加强,激励教职工全身心投入到本科教学的策略有待优化,对教学工作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以及重科研轻教学思想的存在,导致难于凝练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
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生源质量提升困难,博士生总体数量较少,政策吸引力度不够,很多自己培养的学生保送时选择外校的比例越来越高,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愿留在本校进修,限制了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进展。
3、师资队伍
教师总体体量偏小,不能满足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的需求,量的不足影响了质的提升。受地域和农科院校等因素限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困难,对引进人才的评价中科研与教学地位不匹配,高水平人才引进评价过程中更偏重于科研成果,没有考虑其教学水平;人才引进偏重论文,一定程度淡化了专业背景。骨干师资队伍存在断档危险,将集中于“十四五”期间退休,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教师数量可能会急剧减少,青年拔尖人才明显不足。
4、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
我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形成了一些优势研究方向,组建了一些研究团队,但团队人员少、较为松散,研究特色不够鲜明,有些甚至是根据承担任务临时“拼凑”而成,难以形成合力优势。之所以出现这一现状,与团队领军人才匮乏和团队建设不力有关,无法真正凝聚一支队伍。科研实验室面积和数量比较紧张,科研人员与科研仪器设备争空间的问题日益突出。科研平台缺乏稳定的运转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运行困难。学科人才与科研成果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5、国际交流
学院没有招收留学生,出国交流学生数量有限,在国际合作和重大学术会议中发声不够,国际声誉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学院自身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既是学院迅速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各类结构性矛盾、全面提高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1、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看机遇和挑战
我国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在脱贫攻坚、农民增收、产品多样性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农业发展的攻坚方向已由以往的“吃饱”转变为“吃得绿色健康”,园艺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服务人民对健康、多元、安全、绿色农产品的迫切需求,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针对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园艺学科应在国家2035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蓝图框架下,做好科技与产业的提前布局与规划,积极开展面向2035园艺科技技术预测,推进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园艺产业发展一是要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与特色风味,加强地标产品打造,逐渐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二是要强化预警预测和产业经济的研究,推动我国园艺科技创新和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园艺事业现代化进程。 “十四五”园艺科技必须坚持以产业问题为导向,加大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针对当前园艺产业面临的单产、进口品种替代、产品品质、智能机械化、采后加工等方面所涉及的卡脖子技术与关键瓶颈问题,开展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加大全国性大协作,努力构建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链完整为目标的现代园艺新业态,对于加快提升我国园艺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振兴乡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园艺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需求的大背景下,园艺教育与科研面临着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拥有巨大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生产资料(特别是人力和土地等)成本的不断提高,园艺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对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实施园艺产业提升发展战略,这就需要继续提高园艺产品的品质和效益,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规范栽培技术,创新和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等,把我国由园艺大国建成园艺强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民增收、生态优化。目前,传统园艺科学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重大需求,直接对我们的创新能力形成挑战。现代园艺产业与园艺装备产业、信息科学、现代冷链和物流等联系密切,相互交叉,这需要我们要跳出园艺看园艺,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这些学科和产业交叉对接,这是我们园艺学科面临的巨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2、从国内外环境看机遇和挑战
国际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纷纷加紧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愈加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目前,国际一流的农业大学很多,如欧洲的瓦赫宁根大学、北美洲的康奈尔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这些高校各具特色,发展很快,如瓦赫宁根大学在农业基础研究方面表现出色,文献引用量世界排名第三,在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论文;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瓦赫宁根大学研发的温室系统、生物防控技术、节水技术等举世闻名。康奈尔大学为全球排名15的世界一流大学,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并设有长岛园艺研究与推广中心和纽约州农业试验站等推广部门,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农业与园林专业排名居全球第1,该校没有单独设立园艺专业,但设有植物学、葡萄与葡萄酒等园艺相关专业,植物科学系的71名教师中有21名从事园艺相关研究和教学,作为公立大学,还设有果树与坚果研究中心、园艺创新实验室、蔬菜研究中心、Oakville 试验站等农业研究与推广中心。可见,很多国际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园艺科学的建设和发展,有力推动了本国甚至全球的园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随着我国农产品(包括园艺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园艺产业先进国家的产品对我国市场造成了冲击,科技和人才竞争也日益加剧;同时,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进步,我们的园艺科技和产品也在走向世界,在该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环境:国内有50多所高校设有园艺学科(或专业),还有很多科研机构也从事园艺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近年来这些兄弟单位发展迅猛,其中园艺学科综合排名前三名分别为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期,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急需各类创新型人才以及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人才。但全球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下,资源竞争必然加剧,国内园艺学科实力排名靠前的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在学科发展上的速度加快;同时,由于他们是双一流高校,具有国家政策、资源分配和地域等方面的优势,在吸引杰出人才、发展基础研究和加强国际合作等重要方面已经占得先机,使我院园艺学科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竞争局面。
二、“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我院机遇和挑战并存,推动学院和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总结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的成绩与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科学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冲击国家一流学科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交叉为生长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服务社会水平、文化传承能力为主线,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全院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开拓性的开展学院工作,积极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推动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优化学院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以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以提升学科水平为抓手,将园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学科方向,加强园艺学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主要园艺作物全产业链研究平台,围绕省力化、信息化国家战略和消费者需求形成一批原创性标志成果,为我国园艺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幅度提升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园艺学科,力争学科评估达到A类水平,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主要任务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主要任务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以高质量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推动和保障高水平的学院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的学院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创造独具特色的学院文化。
2、建设指标
学院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把牢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队伍,帮助师生思想上充足电,能力上加满油,信念上补全钙。学院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大、向心力更强、感召力更好。获省级及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或样板支部1个,获省级及以上优秀党员或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名。学院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实力雄厚;师生员工“园”的“硬功夫”越来越厚实,“艺”的“软实力”越来越强劲,“硬功夫”和“软实力”全面契合、精准融合、紧密结合。
3、主要举措
动员引导学院党组织和党员,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政治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政治素养,始终坚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思想行为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把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建设全面深度精准融合起来,积极探索在学院层面加强党对学院工作领导的实现形式,把支部建在学科上,将党小组建在团队上,实现党的建设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覆盖、贯穿和引领,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把营造、创造、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作为开展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定盘星”“指挥棒”“风向标”,以政治生态、学术生态的“含绿量”,全面提升学院建设发展的“含金量”。动员、组织、引领全院师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引航向、凝心聚力,既靠理想信念指引导航,又靠纪律规矩保驾护航,确保师生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为契机,全面加强学院文化建设,突出精神文化对师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发挥学术文化对师生思想的承载作用,利用环境文化对师生思想的熏陶作用,让建设高品位学院特色文化在师生中形成氛围、形成自觉。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深入人心。全面深化产学研深度精准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拓展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特色,全面创新强农兴农的社会服务特色。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对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廉洁从教教育,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廉洁从学教育,帮助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让廉洁文化成为学院文化的重要特色和鲜明标志。以创建样板支部为引领,培养选树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完善基层学院党委政治核心、院长行政负责和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学院二级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加强统战、共青团和研究生会、学生会等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在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建设一支可信可靠的学生思想教育队伍。
(二)主要任务二:学科与平台建设
1、主要任务
加强园艺学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强化平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利用效率。
2、建设指标
我院有园艺学1个一级学科,下设果树学、蔬菜学、设施园艺学、茶学和观赏园艺学5个二级学科,目前建设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5个二级学科。“十四五”期间,将在学科、研究生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上保持稳定,强化质量建设,根据不同二级学科的特点和现状,强化优势和特色,带动弱势学科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经过五年的建设,到2025年,实现园艺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综合排名稳中有升。
完善现有省部级以上平台的建设,完成山东省苹果技术创新中心,山东果蔬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完成农业部黄淮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黄淮海设施农业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的研发任务,力争新上省部级平台1个,建设较为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整合相关平台资源,建成高效运行的试验中心公共平台。
3、主要举措
按照“以创新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以自强和帮扶提升弱势学科、以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增长点、争创一流园艺学科”的整体思想,在保持规模的基础上,强化果树学和蔬菜学等二级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建设,特别是发挥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龙头作用;对于茶学和观赏园艺两个发展相对薄弱的二级学科,将在师资培训、课题申报等方面支持其自主发展,并鼓励优势学科的科研力量对其进行帮扶,促进其发展;设施园艺学与众多学科交叉,在加强设施条件下园艺作物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挥其在多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在园艺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与智能化等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
积极申报新平台建设,高质量完成各平台的建设任务,特别是根据相关政策,搞好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金。目前,我院和学科建设有多个国家、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创新平台,为了提高这些平台的利用效率,我们计划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对各平台的仪器进行分类,继续强化建设“园艺作物生理生态”、“园艺作物分子生物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三个重要创新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制定管理和使用办法,统一使用,提高各种仪器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科研和教学服务。以学科和平台建设为依托,根据专业现状,准确定位,整合资源,建设优势创新团队,稳定研究方向;在平台和团队建设的支撑下,积极组织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在标志性大成果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主要任务三:师资队伍建设
1、主要任务
在“十三五”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制度和保障措施的配套工作,逐步建设结构合理师资队伍和切实可行的支持体系。
2、建设指标
“十四五”建设期间,学院教学科研人员达到95人,新进教师25名以上,新进人员博士率100%,努力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或培养方面,育(引)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青年学者1人,新增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新增国家杰青/优青1人,新增泰山学者等其他省部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同时,凝练研究方向、强化团队建设,滚动建设教育部或山东省创新团队1-2个;每年选派2名左右青年教师出国合作研究,逐步实现青年教师均具有海外学习和研修经历的目标。
3、主要举措
青年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严格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并通过师资博士后等方式提高待遇,加大对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博士毕业生的引进力度。对于已经引进的青年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在出国研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力争培养处于学科前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优化学术梯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形成传、帮、带的培养机制。关心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努力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青年教师参与讲授一门专业课,凝练一个研究方向,融入一个学术团队,支持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人员招聘、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课题申报等方面向有发展潜力的师资倾斜,创造条件让优秀师资脱颖而出;支持高层次人才(如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优青、教学名师等)的后续成长,培养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坚持按需引进、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为平台,全院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和聘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并支持他们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改革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以教师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教学、科研工作的质和量为主要内容的量化积分考核办法,促进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在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评审标准基础之上,结合学院和学科的发展需要,探索职称评审的量化评价机制,体现公平竞争,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主要任务四: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1、主要任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主线,遵循“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学院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用一流的园艺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学科专业、科研教学互动的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把学科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吸引优质生源,强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2、建设指标
一是学生党建工作更加有力。形成一整套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带团建等党建工作体系,党建思想引领效果显著提升;二是学风建设成果更加显著。第一课堂到课率显著提升,课程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研究生考取率保持年均50%以上,毕业生离校就业率达80%,年度就业率达90%,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繁荣。开展“园艺人节”系列文化活动,打造1-2项更具园艺特色、在全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显著提升;四是学院学生工作特色更加鲜明。进一步优化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赛,学生公开发表文章数量显著增加,年均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0项,力争再获国家级金奖,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建设期内本科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保持稳定,稳定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3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数量保持300人左右,申报教研课题3-5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精品教材或规划教材1-2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1-2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1-2项。建设高标准实践教学基地1处,增加教学实习基地10-12处,完成国家一流专业与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任务。
在校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5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80人以上;研究生导师人数不少于60人;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300篇以上;完成5门以上专业骨干课程建设,编写研究生教材(案例)或课程网站不低于5门(个)。
3、主要举措
(1)在本科专业建设规划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个性化培养。优化完善“前期宽口径、厚基础、后期增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加强课程建设,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提高优质课程比例。加大投入,提高校内基地建设水平,增加园艺作物教学素材;积极参与多学院、多专业共用的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校外教学基地依托单位的深度合作,通过承担科研任务、技术、科研服务等,实现双方共赢,调动校外单位的积极性,提高校外基地的应用效率,提升校外基地建设水平。
(2)结构调整方面,加强科教协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实行内外结合4个阶段,分支交叉加模块的新模式,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即:课内课外,校内校外;4 条分支,4个阶段;相互交叉,组建模块,构建以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论文、课程社会生产实践为主线的相互交叉的4阶段实践教学新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坚持本科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传承“模拟承包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与贴近社会生产的真实感,为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搭建平台。
(3)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创新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协作交流,培养一流的科教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行业管理者和企业家、以及各类领军人才。借助创新人才培养,采取专业知识兴趣吸引、提早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等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毕业答辩等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多方筹措资金,强化校际联合等,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通过与校企合作等方式,设立研究生奖学金,激励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打造本硕党建共同体:建立研究生服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机制,研究生与本科生党支部党小组结对联系,指导本科生党小组开展学业生涯辅导,抓好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建立积极分子社会工作考察机制,鼓励积极分子在保证学业优秀的同时,担任专业内各类社会工作,并将工作表现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让他们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历练自我。组织优秀本硕学生党员,成立各类专业科普、课程研习、志愿服务等工作小队,带领积极分子服务同学,使党支部成为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
(5)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在一、二年级由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导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大三第一学期让学生和所有教学科研教师自由“双向选择”,一旦确定选择对象,教师则负责学生的课程论文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实习培养方案,因人而宜,悉心施教;学生选择心目中的理想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室工作、深度参与教师、研究生科学研究,铺设一条“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之路。
(五)主要任务五:科学研究
1、主要任务
积极落实学校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上争创一流的指导精神。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参与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重组,加强山东省苹果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策源地;积极参与筹建作物种质创新与精准设计育种综合体,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评价和遗传改良、园艺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园艺产品品质生物学与营养健康以及设施与智慧园艺等领域牵头组建一流创新团队。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解决园艺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上“揭榜挂帅”,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聚焦园艺高质高效生产、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加强园艺作物种质资源挖掘与耐盐碱植物新品种选育,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建设指标
“十四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不低于100项,总经费不低于1.8亿元,申请国家专利120项,登记/审定新品种12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项以上,其中至少1项国家级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600篇以上,其中SCI 200篇以上。
3、主要举措
(1)凝练和培育科研方向
围绕学科建设,凝练出以下4个研究方向。其中方向一是优势方向,方向二是特色方向,方向三是亟待发展学科,方向四是新兴交叉学科。
方向一:园艺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园艺作物生物学特性对栽培环境(包括设施栽培环境)及其调控的响应机理;高效利用水分和养分的生理生态机理和调控技术;根系生物学及其对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与调控;土壤水肥耦合机制及其对园艺作物有效性研究;抗逆和抗病机理研究等;在上述生理生态研究的基础上,研发高产优质、省力高效、安全栽培的生产技术。
该方向的团队建设:该方向是园艺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主要团队负责人包括束怀瑞、彭福田、杨洪强、毛志泉、姜远茂、、沈向、徐坤、艾希珍、张丽霞、郑成淑等。
方向二:园艺产品品质生物学与营养健康
与模式植物和大田作物相比,园艺作物的经济器官大多肉质多汁、特色鲜明,对经济性状(如风味、香气和色泽等品质性状)形成和维持的分子基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另外,通过选择栽培地点、优化栽培措施可以改善经济器官的产量和品质,但是目前我们基本不了解园艺作物响应环境信号、进而调控经济性状形成和维持的分子机制和途径,这些研究涉及到传统的园艺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为我国园艺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源泉。初步开展园艺产品功能成分与营养健康的关系研究,积极参与大健康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该方向的团队建设:该方向是园艺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主要团队负责人包括胡大刚、任仲海、吴树敬、由春香、史庆华等。
方向三:园艺作物种质资源评价和遗传改良
收集果树、蔬菜、观赏植物、茶树等主要园艺作物的种质资源,并利用传统和现代遗传学技术手段,对其重要经济性状进行评价,为深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参考,部分优异种质资源可以在生产中直接应用。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各种分子标记技术,构建重要园艺作物的遗传图谱和基因组数据库,结合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开发其分子标记,并对重要功能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最后克隆鉴定优异功能基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特别是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改良,选育优良品种/系。
该方向的团队建设:该方向是园艺学科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主要团队负责人包括陈学森、段巧红、王楠等。
方向四:设施与智慧园艺
设施园艺是作物栽培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与温室工程技术高度交叉融合的产业,是园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产物,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理念等,围绕并服务于园艺科学和产业,为学科发展培育新的生长点。主要内容包括:以塑料大棚和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结构优化设计与设施环境智能精准调控技术;与材料学相结合,开展设施结构与覆盖新材料的研发;园艺作物无土栽培与集约化育苗设施装备与新技术研发;与现代装备科学和工程学结合,开展智能化设施园艺装备与高效节能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云技术、无线传感器的物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重点突破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指标与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远程智能测控以及水肥一体化等核心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相结合,开展园艺产品采后生物学研究,并研发保鲜、贮藏和物流技术;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现代农业景观评价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该方向的团队建设:该方向是园艺学科中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体现较多的研究方向,主要团队负责人包括魏珉、杨凤娟、李玲等。
(2)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行业重大专项以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把科研工作量纳入学院评估体系;鼓励联合校内外产学研机构申报国家、省级奖励。
(六)主要任务六:社会服务
1、主要任务
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成果库、专家库和需求库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收益分配制度,加大果蔬茶优势新品种转化力度,推广园艺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提高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效益。
深化院地合作,积极实施“六个一工程”,积极参加 “百名专家联百村”活动,主动承接“揭牌挂帅”项目;重点推进与沿黄县(市、区)深度合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建设。
2、建设指标
选派科技副市(县、区)长、乡(镇)长及科技特派员15人以上,新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20项以上,示范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亩增社会经济效益10%以上,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3、主要举措
结合学院的优势学科专业,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业科技产品的应用工作,有力推动农业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转让,使农业高校的科研事业与市场接轨,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依托“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合作各方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积极争取搭建园艺产业科技研发、交流和合作平台,扩大在园艺产业领域的合作与技术推广;主动服务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教师申请专利和品种鉴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社会的科技水平和质量。
(七)主要任务七:对外交流
1、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在深化已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造条件促进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国际交流和实践。
2、建设指标
每年选派3-5名(其中1-2名到国外)学术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学术机构研修,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与1-2个海外大学或学术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学术气氛进一步活跃,主办或承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5场左右。每年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不少于12人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讲学不少于50人次。
3、主要举措
坚持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外名校或学术机构研修,学习先进的科研思路和教育理念,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和招收留学生奠定基础;积极探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通过与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大学生暑期海外研修,创造学生海外实习的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来校讲学;鼓励和支持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特别是举办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并将其列为考核的加分指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院“十四五”建设规划由教授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由院党委和院行政组织实施。成立以书记、院长为组长的专业建设小组,以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教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专家组,对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
(二)条件和经费保障
学院建设的学科平台、公共资源不仅对依托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开放,同时对国内外同类学科开放,提高科技资源和研发平台利用效率;加强与校内、国内同行之间的学科交流,建立“大范围”的联合共享机制,为学院和学科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同时,统筹使用学科和平台的建设经费,加强各种科研和建设项目的申报,为学院和学科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三)制度保障
为保障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学院制订了详细的管理办法,以制度管人管事。
师资队伍:学院师资队伍按需设岗,教学科研人员是师资队伍的主体,学院按照《学院教学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对教研人员进行聘任、管理。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按照《学院教学质量津贴发放暂行办法》进行奖惩;为调动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按照《学院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发放暂行办法》实施;师资队伍决定学科水平,学院根据《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学科梯队建设,重点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学院根据《学院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规定》为各二级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后备人才。
人才培养:为了保证本科生的培育质量,学院利用《学院教学工作规程》来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学院设立本科专业主任,全面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而且专业主任根据《学院本科专业主任工作条例》履行工作职责;为保证新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促使广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切实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走好成长成才之路,《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制度》为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供了保障;《学院本科学生工作管理办法》《学院本科生政治辅导员例会制度》《学院学生请销假管理规定》《学院学生违纪处理程序》《学院本科学生安全防范预案》等确保对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有效管理;《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办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学院学生“先优”评选实施办法》《学院企业奖学金评选办法》以及《学院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章的实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更好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学院本科毕业生工作制度》确保毕业生工作顺利展开,保证全院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院以《学院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实现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研究生培养实施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的工作由导师组组长负责;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执行导师负责制;学院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按照学校新建立的导师队伍遴选淘汰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的管理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和教育指导水平;《学院研究生导师指导规范》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工作。
平台和基地建设:学院实验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对学院师生开放,用于科研及教学。学院按照《学院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园艺实验站是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野外实验室,是学院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的重要平台,是学院科研成果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实验站的中心任务是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学院按照《园艺实验站管理实施细则》对实验站进行管理,为实验站服务科研教学提供保障。
(四)检查与考核
为确保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学院建设小组和专家组每年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确保规划任务按计划完成。
五、主要任务分解一览表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考核指标 | 责任人 |
师资队伍 | 新增专任教师数量 | 25 | 田保状、彭福田 |
新增专任教师博士化率(%) | 100 |
新增教学辅助人员 | 3 |
新增国家级人才 | 2 |
新增“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 | 2 |
新增国家/省级教学名师 | 1 |
新增教育部/省级创新团队 | 1 |
科学研究 | 科研经费(亿元) | 1.8 | 徐坤、彭福田 |
重大科研项目数 | 3 |
学术论文 | 600 |
SCI和EI收录论文 | 200 |
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等 | 12 |
新增省部级实验室/基地 | 1 |
省部级以上奖励 | 8 |
园艺新品种/系 | 12 |
专利授权数 | 60 |
人才 培养 | 本科生规模 | 1200 | 本科:彭福田 邹磊 研究生:徐坤 |
本科就业率(%) | 95 |
硕士生规模 | 500 |
博士生规模 | 80 |
新增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 1-2 |
新增国家/省级教学名师 | 1 |
国家/省部级一流课程 | 1-2 |
社会 服务 | 选派科技挂职或特派员 | 15 | 徐坤 |
新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 | 5 |
生产示范基地(万亩) | 50 |
督导 和联络 | 党委督导 | / | 田保状、邹磊 |
教授委员会督导 | / | 姜远茂、任仲海 |
联络事宜 | / | 吴绪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