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22日,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竞争法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垄断行业改革:竞争与规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金陵饭店2楼钟山厅隆重举行。来自商务部反垄断局、国家发改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50余名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代表汇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对于正确认识竞争与规制的关系、运用竞争法与规制法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建设推动垄断行业改革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
21日上午9时,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开幕式首先由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小敏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副校长朱庆葆教授、联邦德国驻沪副总领事Joern Beißert、湖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王晓晔教授、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Tim Wenniges致辞。接着,商务部反垄断局局长尚明就“中国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调查的经验”作嘉宾演讲,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局长李青以“积极推进竞争政策在中国的实施”为题作嘉宾演讲。两位局长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国目前反垄断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为会议的学术讨论部分提供了基础、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本次会议分六个专题,每个专题由学者报告、专家评论以及自由讨论三个环节构成。
(一)第一部分:“垄断行业改革源起和原理”
本部分由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Tim Wenniges 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湖南大学王晓晔教授以《垄断行业应公平适用反垄断法》为题,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绝大多数的垄断都是不合理的经济现象。短期看,垄断导致价格上涨和质量下降;长期看,垄断导致效率低下和经济短缺。提出要从深度和广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根本的措施是让企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宏观的角度看,这需要理顺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看,反垄断法作为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它应当有权威,有地位,对垄断行业和行政垄断有威慑力。仅当反垄断法作为市场竞争规则,能够平等适用于市场上所有的企业,我国方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柏林自由大学德国竞争法与规制法交叉领域法学权威Prof.Dr.iur.Dr.rer.pol.Dres.h.c.Franz Juergen Saecker(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德国柏林能源法与规制法研究所所长)以《欧洲与德国的能源法和铁路法改革》为题阐释了德国的能源法与铁路法的法律必要性以及德国反垄断法在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方面采用的方法。
天津财经大学于立教授在《高铁行业的竞争与垄断——中国的案例》中,从中国高铁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国内外反垄断案例——“南北车合并案例”、“Boeing & MD(FTC)”进行比较,认为反垄断需要以对市场的动态发展、长远发展作为评价基础,要关注相关市场界定中的国际、国内因素,提出反垄断与规制各尽其职的观点,主张要在对垄断行业的所涉阶段和业务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来谈反垄断法和规制法的适用问题。
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分院教授文学国对上述三位学者的观点作了点评。文教授提出,首先,在公用企业的反垄断法适用问题上,如发改委查处的两个电信企业案中承诺的条件是否达到的问题,应该要有公众期待的司法评估;其次,由于自然垄断问题的特殊性、普遍性,因此信息的来源及披露(如定价行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Prof.Dr.Lutz-Christian Wolff认为需要明确的垄断执法结构,以此促进反垄断的发展。
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台湾地区的学者就反垄断执法局在台湾地区法律位阶的变化作了介绍——从草案时的隶属于“经济部”,到颁布时的隶属于“行政院”,再到2011年修法时成为独立于行政院的专门机构,法律地位逐次提高,演化至今,成为一个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关。由此建议大陆可尝试借鉴台湾地区这种模式,解决反垄断执法的多头执法冲突。
(二)第二部分:“垄断行业改革与规制转型”
本部分由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研究所盛杰民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法学院宋亚辉副教授以《反垄断执法权冲突及配置》为主题进行报告,提出清晰的执法权配置是提高市场规制质量的首要条件。认为在我国竞争法实施过程中,频繁发生的执法权冲突现象,严重影响着市场规制的质量。如何解决执法权冲突,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从程序主义视角,国务院相关部委和最高人民法院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冲突,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授权立法机构才是最合适的裁决者。从实体主义视角,构建公权力的横向配置理论才是解决执法权冲突的根本。宋亚辉副教授认为,执法权应当配置给能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完成管理目标的主体。影响管理成本的核心要素包括规制机构的重置成本、信息获取成本、管制俘获和多元执法机构的协调成本,这些要素所组成的成本衡量体系是配置执法权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Prof.Dr.Ulrich Schwalbe以《数字经济中的垄断和双边市场的界定》为题,重点解释了在市场界定时需考虑到价格结构在双边市场的互相作用、双边性,割裂彼此的联系来界定相关市场是不合理的。并由此提出假定垄断市场测试方法在具有双边市场性质的相关市场界定中的局限性,认为在考虑价格调整幅度的同时,需要同时考虑双边市场寻求替代物的可能性。平台交互作用使得平台市场的涨价,有可能会对另一边市场产生不利。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骆梅英教授报告为《论公用企业的行政管理》,主要探讨了行政接管问题。提出行政接管的性质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强制措施,具有行政性、强制性、临时性,对公用企业的临时接管应当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大致介绍了我国现行关于公用事业行政接管的立法,即主要规定在规范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一般立法和规范公用事业各部门的单行立法之中,主要特点是分散不统一、零碎不全面、概括不具体。未来的立法,应当在对接管制度作统一规定的前提下,应实施方案的高度个案性、灵活性需要,根据公用事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特点,采取“授权立法”的模式。
该部分的评论人为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Prof.Dr.Kunt Werner Lange、中南大学王红霞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的黄晋博士。Prof.Dr.Kunt Werner Lange介绍了德国规制机关和反垄断执法机关的结构,即联邦网管局、联邦卡特尔句和16个州卡特尔局。联邦网管局对相关行业的具有最高规制权力,一般性的反垄断问题由联邦卡特尔局管辖。Lange教授认为市场份额、定价行为不再是界定反垄断仅有的标准。并且不同的部门配置不同的权力,不仅仅是执法权限的问题,更是政治性问题。王红霞副教授认为平台竞争核心标准是消费者福利。但价格作为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实际上抽象掉了一些特性,仅考虑价格因素会影响发展创新。对于上述宋亚辉副授的报告,王红霞副教授认为研究是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其采用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成本罗列,假设执法机关是静态不变的,应当考虑执法机关的组织成本。执法权的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黄晋博士提出,从外因上看,考虑到2016年欧盟将对中国进行完全市场经济的评定,目前政策化路径是由规范性文件和意见为指引的;指出部门冲突是一种监管竞争,特定垄断行业的设立和发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三)第三部分:“竞争执法对垄断行业改革的影响”
南开大学法学院许光耀教授主持了第三部分的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孟雁北副教授以《政府与市场关系重塑中的我国垄断行业改革》为题,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目前还是一个政府主导建构型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失灵问题直接取决于政府以什么样的理念去建构一个怎样的市场。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思路、措施的整体内容和总体趋势上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彼此消长并相互优化态势。政府的作用只能是适度和有限的调控和规制。市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政府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这是社会运转、发展的动态要求。政府的经济职能,与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的大小和层次、信息流通是否充分、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民众的素质等,密切相关,同时也会面临多重挑战。因而,从法律的视角研究我国垄断行业的改革问题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香港中文大学Prof.Dr.Lutz-Christian Wolff以《垄断行业的竞争倡导与监管》为题,提出“竞争倡导”这一概念,但他表示,需要很长时间它才可能改变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行为和竞争文化。因此,当涉及垄断行业现存的问题时,监管措施仍须继续占据优势地位。因而,竞争倡导在监管措施框架下可以起到重要补充作用。竞争倡导可以让监管透明,并由此使监管被人们理解并接受。需要注意的是,监管措施不可避免地与特定的文化界限相连。为了能产生积极的效果,监管措施因此需要区分不同的对象,即考虑他们各自的文化决定。
香港岭南大学林平教授以《反垄断执法中的经济分析:反事实状态与执法误差》为题,主要分析反事实状态这一常被忽略却极为重要的界定因素,并由此提出竞争损害理论和执法的两类误差。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张占江副教授以《垄断国企反垄断执法基本考量》为题,围绕政府管制竞争影响边界、审查管制的合理合法性、尊重管制法的确定性、基于典型的反竞争行为四方面展开。认为垄断性国企缺乏竞争的约束,针对国企管制行为抗辩,承认其抗辩,易使国企逃避垄断规制,反之,则会导致公共利益容易受损。对此,提出反竞争效果需最小化(即规制反竞争行为设计,作最有利于竞争的解释、实施),且必须形式合法(即法律基本权利的保留,只能从狭义的法律作出,除非危及公共利益;行政法规不能超越授权)。
本阶段评论人有安徽大学法学院李胜利教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邓志松博士以及德国霍恩海姆大学Prof.Dr.Ulrich Schwalbe。李胜利教授肯定反垄断发展的动态性,需考虑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分析,并提出须精确地界定反垄断相关概念。邓志松博士则从政府和市场关系重塑的维度,提出系统的思考。认为反事实状态极具意义,在其他领域亦有借鉴价值,同时认可Wolff教授的竞争文化论,尽管它需要很长时间去实现。Prof.Dr.Ulrich Schwalbe在此处科普了一下德国企业内部的反垄断合规制度,即企业会培训员工,使其明知哪些价格协调是违反反垄断法的。在德国,通过企业内部的合规行为尽可能降低反竞争行为,是可持续的长期的计划。而反事实状态在实践中很难应用,需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
本节自由讨论,有学者提问,在可参照市场与模拟计量都不可进行的情况下,是否要关注此前市场。林平教授同意该观点,同时明确反事实状态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评估竞争效益时,要兼顾已观察的与未观察的。通常有三个方法:纵向、横向、做模拟。在执法的过程中,没办法实施横向和做模拟,则只能把行为发生之前的市场状态做比较。不管在反垄断法的什么领域,反事实状态是评判的唯一基石。又有学者提出,欧盟总是竞争规则优先于行业相关的行业规则,此规定是否合理?Wolff教授认为,每个私法辖区对于竞争和管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欧盟的反垄断法控制幅度比较大,其适用前提是,:1.一国是欧盟反垄断法参与国,且该国没有宣布法律保留;2.在具体案件中国家明示或暗示放弃豁免权。
(四)第四部分:“网络基础设施及其规制”
第四部分“网络基础设施及其规制”的研讨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王健教授主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续俊旗博士以《对于中国电信业网业分离改革的思考》为题,着重分析分离的产业上下游之间是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续博士认为强制性的网业垂直分离可能会导致网络演进和业务创新的缓慢,不当的监管机构干预可能引发极大的市场成本,甚至出现“监管失灵”。基于对我国实施网业分离的成本收益评估结果,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改革实践,当前中国电信业实施网运分离是高成本低收益的方案,不宜采用。筹建中的铁塔公司将有助于提升电信行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并有效提升运营效率。然而,铁塔公司作为事实上的自然垄断企业,需要对其加强监管,克服垄断带来的弊端。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Prof.Dr. Kunt Werner Lange以《网络运营许可的授予——竞争vs.地方基本的需求保障》为题,结合德国电力和天然气的网络基础设施,围绕为何需要实行许可、竞争与基本需求保障之间的冲突、如何发放许可、许可发放已解决和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及对此展望这五部分展开。并从立法角度提出政府在如何发放许可证,能源转型过程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及如何处理竞争与能源供应方面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侯利阳副教授以《论竞争法与行业监管在我国的冲突》为题,认为在电信行业中实施反垄断法可以改变目前我国电信行业改革死水一潭的局面,注入改革的活力。电信联通案中的处理方式虽然不一定符合《立法法》的规定,但是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因此在我国,如果反垄断法与电信监管法产生冲突的时候,应当支持反垄断法的优先适用。
该部分评论人为柏林自由大学Prof.Dr.Franz Juergen Saecker和上海政法学院的丁茂中副教授。Prof.Dr.Franz Juergen Saecker 总结了两个问题:1.如何确保每个家庭有更好的带宽可以使用,对于1200亿欧元这样巨大规模的资金,只有垄断企业利用先前垄断形成的优势才能加以利用投资。欧洲法院政府认为这种垄断现象不合理,如何解决这种实质性歧视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2.关于网络内容服务问题,政府应给予普通企业与远程管网同等待遇。如今德国能源处于转型局面,从长期角度来看,需要把数量众多的能源配送企业整合,建立连接点,以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丁茂中副教授认为,网络反垄断可能扼杀创新,此外在网络经济领域反垄断中,巨大的利益冲突难以避免。
自由讨论环节台湾地区的刘教授提出两个观点:1.在内陆谈网业分离不实际。把网络卖给苹果或者卖给阿里巴巴,根本没法施行。2.美欧大背景差异。中国与其差异更是悬殊,如果不做足工作而盲目自信地去比较、借鉴,只会带来更多矛盾。此外,反垄断监管和行业监管不应该互相替代,两个监管者目标不一样,各有优缺,互补更好。
(五)第五部分:“特定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本部分主题为“特定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王先林教授主持。
南开大学法学院宋华琳教授以《中国政企合一的烟草专卖体制及其法律改革》为题,围绕中国烟草专卖体制的历史变迁、对中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现况的评析、中国烟草专卖体制的合法性拷问、中国烟草专卖体制对中国烟草控制的影响以及推动烟草专卖体制的制度变革五部分展开。认为烟草专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民间资本平等从事烟草生产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违背了宪法确立的平等保护原理,构成了对潜在烟草生产经营活动者经济自由特别是营业自由的限制。
台湾中央研究院刘孔中教授以《电信民营化与自由化之冲突与调和——以中华电信为例》,重点分析台湾中华电信企业未配合电信自由化,通传会与公平会双重失灵,对此以德国电信(DT)的民营化的成功经验来阐明,民营化只是自由化的一个阶段,自由化才是终极目标。孔教授对内陆欲开展大规模的民营化与自由化表示赞同,并认为民营化之前必须做好资产合理重估,避免国有资产贱卖,此外应依据国情实际采用德国电信模式而不是英国电信模式。认为内陆的电信自由化,必须加强反垄断法的执法,必须整合三头马车,提升层级。
湖南大学法学院郑鹏程教授以《管制与放松管制: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制的司考》为题,揭示对高等教育制度管制逐步放松之后产生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即高等教育结构性垄断严重,学生国际竞争力不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郑教授对此提出四点建议:1.进一步放松管制。允许营利性大学的存在,同时减少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行政许可与其他隐形的行政干预;2.发展高等教育中介机构;3.规范高等教育公平竞争规则;4.发挥反垄断法的作用,规制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垄断行为。
该部分评议环节学者为浙江工商大学辜海笑副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韩伟博士和四川大学法学院的袁嘉博士。辜海笑副教授总结了三点:1.宋教授的报告对烟草行业的管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带来的思考是,政府在考虑管制时应更加重视竞争评价,进行竞争政策与其他社会目标的权衡。当政府追求其他社会公共目标,如税收目标时,应考虑对竞争的扭曲程度,当扭曲带来的损害大于管制获益,则应适用竞争政策。2.赞同郑鹏程教授建立一个信息高度透明化的机制的观点;3.对刘孔中教授关于内陆电信民营化改革的建议,辜教授认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刚刚拉开序幕,所有制的改革不会自动带来市场绩效的提高,要依赖于反垄断措施的有效执行。韩伟博士认为在附条件制度上,除了传统上的被动救济原则,行政机关应更主动积极;在监督方面,要重视仲裁机制,利用社会监督机制来减轻分流相关部门的压力,政府可以做一些事来实现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平衡。袁嘉博士认为,刘孔中教授介绍的德国电信采取民营化之后,定价方面仍然高于其他国际外来运营商,而德国民众仍然选择德国电信的服务,有一种习惯性消费思维,使得德国电信和外来电信企业共赢共同发展。德国电信本身并不希望分享市场,但在德国管制机构和反垄断措施的监管之下,只能收敛。因此中国是否只要放开准入就能达到有效竞争效果,值得思考。由此得出结论:引入市场竞争者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将国有股本出售给阿里巴巴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政府留在竞争监管中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自由讨论环节,武汉大学宁立志学者提问:高校教师的跳槽是一种正常的择业自由还是构成了高校之间不正当的挖角?对此郑鹏程教授答复,商品人才的自由流动不应该规制,反而是值得鼓励的。档案的扣留才是竞争行业中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场另两名学者分别提问:1.香港弹丸之地有五家电信运营商,竞争非常激烈,价格很便宜。中国大陆是不是出于某些政策考虑,才不能完全放开竞争?2.税收不会做很大的改革,烟草局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竞争的阻碍。此处的配额制度怎么看?对此宋教授答复,目前的配额制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反思并作出相应的改革。扬州大学学者向刘孔中教授提问,自由化理论确实令人信服,但能否仅从德国市场化收入非常高就能得出高效竞争市场的结论。刘教授解释道,德国电信民营企业大于50%的份额,大刀阔斧,从实践上来讲,确实比台湾的企业高效的多。
(六)第六部分:“垄断行业改革的法律基础——竞争法与规制法”
这部分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宁立志教授主持。
德国垄断委员会主席、德国波恩大学Prof.Dr.Daniel Zimmer以《数字市场上的竞争——德国联邦垄断委员会2015年6月的专题调研报告》为题进行报告。他对2015年6月德国联邦垄断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有关数字市场竞争状况的专家意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那些在广泛争论中被讨论的规制建议进行了评估。该专家意见不赞成通过分拆来把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变小,以借此为更多更小的服务商提供竞争空间。把一般搜索服务和特殊服务拆分开,在德国联邦垄断委员会看来不利于有效缓解市场扭曲。宁教授对此总结道,Zimmer 教授讲述了正负的网络交叉效应以及相关市场是否应该细分的问题。
国家电网公司许石慧博士以《电力行业竞争政策与监管法治:结构改革下的变化与重点》为题,围绕对新一轮电力改革方案的宏观解读、市场“有序放开”与《电力法》修改和电力市场构建及各方行为规制三部分进行报告。强调要规范电力市场建设,明确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培育受电侧放开下的多元售电主体,建立保底供电商制度,电网接入与公平无歧视开放,探索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业务。宁教授总结道,垄断行业的开放应当由产品市场推向要素市场。
南京大学法学院胡敏洁教授以《政府公司的行政法规制》为题,系统地阐释了“政府公司”这一概念,并讨论了政府公司在我国的公法主体地位。提出行政法通过对政府公司的外部监督和政府公司的内部治理两种方式管理政府公司。认为在国有资产的监管中,核心问题是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适度分离关系,此时,政府更多发挥的是“监督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即设计框架性的立法并监控私营机构的合法性运行。
该部分评议环节学者为金枫梁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叶明教授。金博士认为,财政补贴现象在中国屡见不鲜,中国的光伏产品主要在国际市场销售,却屡遭欧盟的双反调查,垄断行业如中国电网并不希望在发电环节受到冲击和竞争。德国G.F.Schuppert教授的担保国家理论对于胡敏洁教授的报告内容有相关说明。叶明教授认为,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市场中,竞争的对象有一定变化,我们要明白,竞争者究竟是经营者还是平台?由竞争导致垄断,最终会导致垄断性的市场结构;2.大企业并购小企业是否合适?消费者是否应有更多的选择。市场的竞争是否应更激烈?这值得我们思考。数字市场的变化极快,执法司法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难度,双边和多边的特征更明显。对于胡教授的发言提出些许疑问,即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从竞争法上来看,身份并不很重要,无论你是谁,关键在于你做了什么。
该部分自由讨论环节,有学者问:汉堡的电厂没有按公司的形式组建起来,若其按照有限公司的方式组建,才能受公司法约束。企业转换两种形式以逃避责任,德国方面要求,企业须决定按照私法人还是公法人形式。胡敏洁教授作出回应,阐明其之所以研究此问题正是为了对政府公司进行明确定位,当然下一步还有待更加具体的类型化研究。王晓晔教授随后提出一点感想:中国的企业那么多,还要按美国的叫法叫政府企业,可能按中国的现实来研究比较合理。对此胡敏洁教授解释道,她十分赞同王晓晔教授的说法,这是为了研究的便利,以后实践上还是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来操作。现场有学者对Zimmer 教授提问:在集中方面,好多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其实是为了被大企业收购;根据收购的价格来进行审查的方法,是否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Zimmer 教授回复说,为了防止垄断企业把其他企业都买走,当然需把大小企业两方面的利益诉求都整合起来,当然,在实体部分的问题上,关于如何运用到其他领域,还可以进行进一步探讨。另有学者提出对于叶教授所说对国际竞争者的“宁宽勿紧”态度的质疑。而金老师提到的国务院笼统授权垄断机构进行规制和管理,商务部缺少细化的规范,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闭幕式
9月22日12时左右,本次国际研讨会闭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小敏教授主持进行。
首先,由德国波恩大学Prof.Dr.Daniel Zimmer教授和华东政法大学徐士英教授作学术总结。
Zimmer教授表示,本次国际会议,探讨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电信领域、能源法、铁路、高校、电子市场等问题,其中既有传统问题的探讨,也有新的思路和思考。垄断法与其他领域法律规制的结合是一个新颖的有益尝试,本次会议主题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实践价值,这与会议主办方的研究兴趣和专长当然也是密不可分的。总体而言,各个报告和讨论,与会专家总体上还是达成了一致的:在反垄断法适用、竞争和管制的关系方面达成了一致;竞争观念是市场经济的支撑,虽然研究的道路还很长,但这一理念必须坚持。此外,本次会议来自国内外理论学者与实务专家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支持和推动,并感谢主办方的精心组织。
徐世英教授首先对南京大学法学院李友根和方小敏教授、对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表示了由衷感谢。这次有4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讨论,都是来自反垄断法相关研究和实务领域的顶级专家。大家激情澎湃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对此她想表达三点“深度感受”:第一,深度感受了会议主题“垄断行业的竞争与规制”的意义,即引入竞争,改善规制,多角度多方位多领域地展开竞争行业改革的热点问题。她指出,此次会议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谈抱怨,只谈未来,向前看,一起积极讨论如何解决问题。第二,深度感受到了我们德国的各种制度对我国制度发展的启发,如 Zimmer 教授的数字市场研究,就是一个很好地典范。第三,深度感受到了我国竞争法领域青年学者的崛起和发展,徐教授称,她把这次会议看成中国反垄断学者的一次大阅兵,而青年学者是主力,他们的成长是中国反垄断法学的希望。垄断行业改革的进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另外她称赞了竞争法研究的蓬勃发展趋势,主办方中德法学研究所,作为一个跨国的研究所,正在不断茁壮成长,研究力量不断增强。最后她祝愿会议的成果像长江水一样源源不断、滚滚东流。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称其必将对中国垄断行业改革作出贡献。
紧接着,由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代表主任Tim Wenniges和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友根教授作闭幕辞。会议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