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应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邀请,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Jan Felix Hoffmann教授为第149期“中德法学论坛”做了题为“私法救济”的学术讲座。
图片1:讲座海报
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法学院尚连杰副教授主持,德国科隆大学法学院Hanns Prütting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黄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庄加园教授作为与谈嘉宾。南京大学法学院冯洁语副教授、中德法学研究所2023级硕士研究生以及法学院其他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2023级硕士研究生邱泽航同学担任本次学术活动的现场翻译。
图片2: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尚连杰副教授对Hoffmann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Hoffmann教授的学术与任教经历。Jan Felix Hoffmann教授是德国弗莱堡大学德国与比较法民事诉讼法研究所第一分部所长,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教席教授,南京大学国际访问学者,研究涵盖民法、诉讼法、破产法等多个领域,在价值追踪、多重转让等问题方面造诣精深。
图片3:尚连杰副教授
图片4:Jan Felix Hoffmann教授
图片5:邱泽航同学
Hoffmann教授首先回顾了萨维尼和温德沙依德的理论。萨维尼虽然没有明确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但他将主观权利的思想与诉讼观念结合在一起;而温德沙伊德则强调了这种区分:只有在绝对权受到侵害时才会产生可诉的实体权利;如果仅是相对权,则主观权利与可诉的实体权利之间没有区别。然而,德国法学界开始出现这样的观点:一方面,他们希望按照温德沙伊德的传统,保持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按照萨维尼的精神,通过对侵权的要求来调和诉讼观念与主观权利概念。
私法体系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协调和划定私法主体自由空间的体系。这是通过赋予私法主体以权利来实现的,一旦权利受到侵犯,私法主体就被赋予了司法上可诉的实体的救济权。私法体系可以用合同和所有权这两个概念全面且完整地理解:只有在请求权相对人向请求权人承诺了某种行为,或者侵害了请求权人的权利,从而产生了相应的行为义务时,一个私法主体才能请求另一个私法主体作为或不作为。
从所有权的角度,救济权因权利受到侵害,即一个私法主体的权利领域有意或无意地与另一私法主体的权利领域重叠,而被激活,并可以主张权利实现的、损害赔偿法上的和不当得利法上的救济。从合同缔结的角度,因缔结合同而产生的债权作为一种被分配的权利,也享有财产法体系的救济,这体现为对债权人履行利益的保护、履行请求权和合同解除权。另一方面,债权也应被理解为一种受到绝对保护,不受第三方干涉的权利,并在法律交易中作为可转让的标的物出现。
最后,借助权利和救济权的概念,整个私法体系进行统一的系统化,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救济权理论。这样,就有可能发展出一般性的不当得利、损害赔偿与消极权利救济理论。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强调所提出的体系能力的局限性。尽管救济权基本上可以跨权利进行比较,但其范围始终与受保护的权利有关。换句话说,只有权利被赋予私法主体时才能得到保护。
在与谈环节,Prütting教授指出,Hoffmann教授所构建的这一体系不仅有助于解决对数据等无形财产的保护问题,也可以用以解释德国法对一般人格权的保护路径。德国法上起初没有一般人格权,但是实践中存在对个人名誉隐私保护的迫切要求,因而先赋予受害人以损害赔偿请求权,随后立基于此发展出一般人格权,后又发展出消极的以及不当得利法上的救济请求权,这正与Hoffmann教授报告中提出的权利与救济体系充分对应。
图片6:Hanns Prütting教授
黄喆教授指出,在中国法下一般认为欺诈侵害的是所有权而非主观权利。Hoffmann教授回应表示,德国法上认为所有权指向的是单独的、特定的有体物,在受欺诈转账的情况下,受到侵害的是权利人对银行享有的债权,只存在一个纯粹的经济损失而非对所有权的侵害。针对黄喆教授提出的体系所涉权利过广致使概念不清淅的问题,Hoffmann教授表示该体系只是转换视角的一个设想,亦需继续完善。
图片7:黄喆教授
庄加园教授从中国立法的继受历史出发,指出我国《民法典》对权利救济的规定同时体现出对主观权利进行积极保护和对禁止行为的消极处罚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与此相对应的中国民法典第179条和第233条以下条文的关系也始终具有争议。Hoffmann教授回应表示,德国法上虽然更强调对主观权利的保护,但在涉及公共利益时也会对个人行为加以限制。两位教授还对德国法与美国法在立法体例上的优劣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图片8:庄加园教授
在自由讨论环节,现场同学也向Hoffmann教授就讲座中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发问,教授逐一进行了解答。
中德法学研究所第148期“中德法学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图片9:合影
供稿 | 孙翱鹏 邱泽航
供图 | 张婉婷 王彤
美编 | 卜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