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大学符淙斌

发布时间:2019-10-23浏览次数:13

符淙斌同志,男,193910月生,1985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他曾先后担任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和“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首席科学家,国际科学联盟(ICSU)执行委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一身正气,与时俱进的共产主义者

  符淙斌同志是我院共产党员中的杰出代表。他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时时处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深恶痛绝,坚决斗争。

  符淙斌同志虽然著作等身,但仍然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学习,保持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他常说,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正因为如此,符淙斌同志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生活中都堪称典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他总是任劳任怨,敢于担当;在学习中,他总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与同事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递给每位同事;在参加组织活动,自己始终谦虚谨慎,用自己的爱心让同志们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夙兴夜寐,硕果累累的气象学者

  符淙斌同志的工作经历,就是他不断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光辉历程。他长期从事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是最早参与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开拓工作的中国学者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便与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气候学家叶笃正先生一起开始了关于气候与全球变化的相关研究。他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季风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和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前沿领域均取得系统的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l50余篇,其中SCI论文和英文专著(或章节)100余篇,SCI引用2000余次。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共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其成果“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他首次提出的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系统地研究了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和突变现象,揭示了季风区在气候突变中的敏感性及其与全球增暖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季风区气候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拓宽了传统的季风研究领域。他领导和组织发展了用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RIEMS),发起并主持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领导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

  符淙斌同志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际科学联盟(ICSU)执行委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我国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从2005年至2012年,在符淙斌院士担任国际科联执委期间,他作为我国在国际科学联盟的唯一成员,每年需要定期出席国际科学联盟各类会议,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规划,同时捍卫我国在该国际科学组织中的话语权。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符院士已年过7旬,每次国际会议都有数千页的英文报告需要审议,且这些会议经常需要长途飞行(如2012ICSU在古巴的会议,需要从北美中转两次,长途飞行30多个小时),符淙斌同志却从没有推诿过,他总是不辞辛苦,踏上一次次行程。由此可见,符淙斌同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和学术交流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自2009年全职到南京大学工作后,符淙斌同志创建了南京大学首个交叉科学研究机构-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积极围绕气候与全球变化相关的交叉科学问题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能力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程,取得了突出进展。为满足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发展和气候与全球变化问题对于学科交叉人才的迫切需求,他一方面以南京大学强大的地学背景为基础,吸收和选拔来自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遥感科学和生物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建成了6大研究团队,其中包含30余名中青年骨干,通过组织定期学术交流、重大项目组织来加强相关团队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团队积极利用南京大学在东部季风区域气候和环境研究领域形成的特色和优势,以全球变化中的亚洲季风系统、地球系统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核心科学问题,重点针对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化的灾害、环境和资源效应,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我国重大灾害预测、影响评估,创新人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开展协作研究。

  在符淙斌同志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研究院相关团队先后成功获批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科技部973项目或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在相关项目的执行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在此期间,团队以“985”三期建设为契机,通过与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mala教授团队等)的合作,按照国际标准发展建设了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SORPES。目前该基地已经完成一期建设,通过对近两年连续观测数据的分析,已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一系列重要成果,也为团队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符淙斌同志领导下,研究院积极与国际一流机构开展定期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研究院已经与日本名古屋大学Global-CEO计划相关团队开展了4次双边学术研讨会。基于上述成果,研究院于20125月按照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模式,成功组织了一次“国际咨询与评估委员会会议”,顺利通过委员会的评估。

  在担任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期间,符淙斌同志利用其在科学院系统长期工作以及在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担任专家委员积累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交叉机构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学术交流、重大项目组织与协调、交叉科学博士点和交叉人才培养来推动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和协同;并在校内相关学科协同的基础上,以国家和江苏省协同创新计划(2011计划)为契机,积极组织由南京大学牵头与其他11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组建了“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积极组织和申报,已经成功获批为江苏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在科学研究方面,符淙斌同志始终关注国际前沿,坚持亲临科研一线,每天阅读各类期刊文献,积极发表科研成果和出版英文专著;同时自己也担任了国际SCI期刊Environ. Res. Lett.的顾问编委,定期为期刊处理稿件。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团队负责人,时刻关心团队每位成员的发展,尤其注重青年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繁忙工作的同时,定期与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交流;先后多批次送年青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到国际一流机构培训;同时根据气候变化问题学科交叉的需要,建设了跨地学多个院系的“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交叉学科博士点;符淙斌同志也主导了我校本科通识课程《气候与全球变化科学基础》的课程建设,亲自设计框架和教学大纲并走上仙林本科讲台,教学过程中多次为教学团队课程讲义和PPT进行研讨和把关,并积极组织相关教材的编写。

  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符淙斌同志虽然是中科院院士,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但是他始终都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学风,尽管年过七旬,仍然坚守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继续发挥光和热。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时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自己所学所知所得与国家和人民联系起来,积极将团队基础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他通过“钟山论坛”的组织,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和政府决策者就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报告,推动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基于仙林地球系统观测平台的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围绕空气质量问题,先后向校领导、江苏和南京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提交多份咨询报告;同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多次赴外地为政府部门、普通公众和学生做科普讲座,向群众普及气象环保知识。符淙斌院士的讲座总是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深受大家的好评。无论是谁,只要有困惑来找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敦敦教诲,总能让人茅塞顿开。

  马克思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符淙斌同志在工作中满腔热诚,在科研中严谨求实,在生活中对党和人民更是无限忠诚。他的一言一行和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现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年轻党员和普通群众。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