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概况/丁爱军 编辑
男,1977年生于江苏泰兴。现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助理、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目前担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核心项目“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过程综合研究(iLEAPS)”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iLEAPS中国委员会共同主席、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联盟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协会高级会员、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已在地学和环境领域主流SCI期刊(Atmos. Chem. Phys., J. Geophy. Res., Geophys. Res. Lett., Atmos. Environ.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相关论文被国际同行大量引用(截止2014年4月,Google Scholar总引用为1300余次,高影响指数h-index为20,i10-index为23;ISI Web of Science总引用900余次,其中SCI他引700余次)。
学习工作简历/丁爱军 编辑
1995年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进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前身)本科学习,1999年获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士学位,1999-2004年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并于2004年获南京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2001-2009年期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与王韬教授等)合作研究,先后任RESEARCH ASSISTANT、POST-DOCTORAL FELLOW、RESEARCH FELLOW;2009年被聘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教授。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丁爱军 编辑
主要从事对流层大气化学成分(包括臭氧及其相关前体物、PM2.5等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的观测和数值模拟。2005-2010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科技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中国酸雨沉降机制、输送态势及调控原理”项目,并参加多项香港研究资助局RGC项目和国际(中法、中挪)合作项目;目前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994-2009华南对流层臭氧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烟花导致臭氧生成的光化学机理观测与模拟研究”,承担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全球不同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驱动机制与优化计算研究”和973计划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的气候效应及其对策研究”等多项子课题,同时主持其它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2010年以来主要参与了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ICGCR)牵头建设的“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SORPES-Station for Observing Regional Processes of the Earth System)”的建设,并负责该基地大气成分相关观测项目的发展。目前与多个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先后承担“大气化学”、“空气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理论与模式”、“地球大气综合探测”、“大气科学进展”、“空气污染-从局地到全球”、“气候与全球变化科学基础”等本科、研究生专业和通识课程的教学,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十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