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群,男,汉族,1963年10月生,安徽全椒人。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京大学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奖励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气象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IAMAS、WCRP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心学术期刊“气象科学”主编、“气象学报”和“大气科学”编委,国际SCI学术期刊“J. Geophys Res: Atmospheres“ Associate Editor, Adv Atmos Sci” Editor, “Acta Meteor Sinica”和“J Trop Meteor”编委等。
1981年入南京大学气象系(现大气科学学院)天气动力学(气象学)专业学习,1985年获气象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气象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气象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赴日本气象研究所(MRI)开展短期合作研究,1996-199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NOAA)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持本科生数值天气预报、“流体力学”课程和研究生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等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任务。已指导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20名(其中外国留学生1名),硕士学位研究生21名,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19名。
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和气候可预报性研究。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的气候效应及其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气瞬变涡旋反馈在中纬度海气耦合动力过程中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部旱涝年代际转型的成因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东亚气候变化的联系规律研究”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气耦合动力学研究”。曾主持和主要承担完成包括国家攀登、“973”、科技攻关及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80篇),合作出版著作或编著8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机理与季节气候可预报性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东亚季风多尺度变率与我国旱涝机理研究”)、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
科研项目 (Projects):
[1] 2014年-2018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气瞬变涡旋反馈在中纬度海气耦合动力过程中的作用”(41330420),280万
[2] 2010年-2014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的气候效应及对策研究”(2010CB428500),2700万
[3] 2008年-2011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部旱涝年代际转型的成因研究”(40730953),170万
[4] 2007年-2010年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中国气候系统的协同观测与预测研究”(GYHY200706005),专题负责人,74万元
[5] 2008年-2011年 主持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大气低频变化规律及其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研究”(GYHY200806004),289万元
[6] 2008年-2011年 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学者攀登项目“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成因研究”(BK2008027),100万元
[7] 2009年-2010年 主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我国持续性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研究”,80万元(40+40)
[8] 2005年-2009年 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04CB418303),第三课题负责人,35万
[9] 2005年-2008年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气耦合动力学研究”(40425009),140万
[10] 2003年-2006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东亚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40233028),120万
[11] 2005年-2006年 主持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我国空中水汽长期变化的规律分析研究”,5万
[12] 2003年-2005年 主持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30万
[13] 2003年-2005年 主持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基金项目,5万
[14] 2001年-2003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变化的气候背景态对年际ENSO变率影响的机理研究”(40075017),20万
[15] 1998年-2003年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973”(即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G1998040900),23万
[16] 2000年-2001年 主持国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项目“海气耦合环流模式中的气候漂移对ENSO变率影响研究”,12万
[17] 2000年-2001年 主持国家教育部“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3万
[18] 1996年-2000年 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了国家“九五”攻关重中之重项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96-908-03-05),10万
[19] 1995年-1997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NSO循环的数值模拟及形成机制研究”(49405061),8.5万
[20] 1995年-1997年 作为第二参加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合海气耦合模式发展和ENSO气候预报研究”(49475256),14.5万
[21] 1995年-1996年 主持中国气象局气候开放实验室课题“简单热带海气耦合距平模式的改进”(LCS-95-07),1万
[22] 1992年-1994年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低纬大气热源与环流变异规律研究”(49130502),16万
[23] 1992年-1994年 主持南京大学青年育苗基金项目“ENSO动力学过程研究”,3万元
[24] 1991年-1995年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攀登项目(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研究”子课题“极地海冰变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10万
[25] 1991年-1995年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专题“东海区域台风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研制”,2万元
[26] 1988年-1990年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76-07-04专题“热带海洋对中纬度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 ”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