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for Mesoscale Severe Weath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LMSWE)前身为伍荣生院士筹建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1991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45万美元和南京大学配套投资81万元人民币正式建设“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秀骥院士,实验室主任为伍荣生教授。1996年6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验收,开始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谈哲敏教授任第一任实验室主任。2004年,实验室顺利通过第一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此后,通过国家“985”工程二期和“211”工程二期,实验室的环境和硬件条件显著改善,在锋面、边界层以及台风动力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09年11月,实验室再次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2014年实验室搬迁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大气院楼,购置了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移动观测平台,实验室进行灾害性天气观测和监测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15年实验室雷达气象学研究团队与中国气象局合作,组建“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2016年和2020年实验室分别顺利通过教育部第三和第四次评估。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伍荣生院士和谈哲敏院士为学术领头人,拥有六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优秀青年(包括海外)项目、两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和一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的天气学研究队伍,成为我国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唯一以天气动力学理论研究为特色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这一传统优势学科的重要支撑平台。
实验室是我国最早专门从事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影响我国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重点研究我国强对流系统、暴雨的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理;探讨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可预报性;开展与季风区夏季定量降水预报相关的基础研究;提出有效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理论和技术。
(2)台风动力学及其预报。重点开展台风生成、强度和路径突变、登陆台风风雨异常分布等动力学理论研究;多源遥感遥测资料及其同化在台风研究中的应用;登陆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技术。
(3)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卫星探测理论及应用研究。重点开展中小尺度强对流系统、暴雨和台风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卫星探测研究;雷达和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同化及其应用;雷达、卫星等遥感探测技术开发和应用。
(4)区域灾害性气候变化与气候资源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区域气候变化与气候资源应用的研究,开展人类活动对于区域气候变化与气候资源影响的评估;发展有效的区域降尺度模拟理论和方法。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