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东大-团队

耕耘 收获 堡垒——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党支部

编辑: 李家祥 更新日期: 2023-09-07

2016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降暴雨,安徽池州段水位持续上涨,多处堤坝告急。此时,冶金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洪英正带领4名党员在池州冠华冶炼厂进行着紧张的实验。“我们的住处离长江只有一公里,当时真是很害怕。但实验正处于最关键阶段,如果停止,整个项目将前功尽弃。最后我们决定,我们不能撤,东大人决不能撤。”杨洪英说。

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党支部是一个由90多名党员组成的大家庭。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是支部最鲜明的标识。学生生产实习,老师们争着帮助联系单位;年轻人经验少,老教师就主动传帮代;为帮扶困难学生,筹集善款近20万元……

刘燕老师负责一项“铁水脱硫”的大实验,由于人手短缺,支部成员纷纷走进实验室,从早忙到晚。一次,吕国志老师在帮忙搬运铁矿石时,砸断了大脚趾。“当时非常严重,医生说大脚趾可能保不住了。”刘燕说。

幸运的是,缝了50多针,住了20多天院,脚趾保住了。伤口刚好,吕国志就急忙返回实验室,继续帮忙。“遇到困难的时侯,党员们就要拧成一股绳,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做成事儿。” 吕治国表示。

助推青年人成长成才是支部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听课制度、工程实践培训制度、优秀教师交流座谈制度等特色制度,为青年人搭建了成长的“快车道”。

2015年,听课制度实施以来,党支部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2次,12人听课8门,教学能力显著提升。研究所青年教师胡宪伟是听课制度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听优秀教师的课,我学到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上”。“以前胡宪伟老师的课,更多的是建立起了一个骨架;而现在骨架以外又加上了血和肉,整体和细节都更完整了。”孙树臣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工程实践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党支部要求每人每年必须在工厂工作30—40天,真正“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将科研成果转化在厂房车间里”。“夏天,厂房35、6度,我们都穿上制服,中暑时有发生。”冶金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桥表示,“在矿山,住在板房里,老鼠在头上来回跑,我们都成了捕鼠能手。”“虽然条件艰苦,但从生产一线摸索出问题再进行课题论证,是最好的科研锻炼。”青年教师佟琳琳表示。

在哪里耕耘,就在哪里收获,党支部打造出一支教学科研尖兵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校企合作项目270余项,发表论文710余篇,发明专利152项……

“党支部为每位党员搭建发展平台,特别对于青年教师和博士生,要给他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快速成长。”杨洪英表示。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