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东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东大 - 正文

一寸赤心惟报国 ——讲述闻邦椿院士、柴天佑院士、王国栋院士的故事

来源:新闻网 更新日期: 2023-04-10

闻邦椿院士

他习惯于埋首在宽大的书桌前,对着电脑,用五笔输入法一键一键敲写下自己的新书,细细写下自己的人生体悟。

2020年,年届90的他完成了自己的第100部著作。他,就是机械工程和振动工程领域国际著名学者闻邦椿院士。

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厚重书卷。上世纪五十年代,当他认识到国家在振动领域仍有大片空白,他将目光锁定“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心无旁骛开展科研。

他历时七年,著述了《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一书,成书60万字,草稿纸装了几麻袋。他开创了“振动利用工程”学科,荣获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和个人发明骑士勋章。

“70岁后,闻老师积淀一生所学,深入系统地提出科学方法论体系,既是对他个人科研经历的高度凝练和总结,也是帮助我们后来人获取高效做事的‘金钥匙’。”闻邦椿2021届博士毕业生顾大卫说。

已91岁高龄的闻邦椿教授,依旧每天按时到办公室工作,指导学生论文,给师生作报告。著作等身,他正计划着下一个系列的著作。

“我还要继续写下去。” 闻邦椿说。


柴天佑院士

“实验室晚上9点时工作人员的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在研究成果和科技获奖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赞叹,柴天佑取得的成就在国际自动化领域不可比拟。”2015 年,IEEE控制系统协会前主席Maria Elena Valcher教授对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时这样评价。

这个团队里的领军人物,就是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柴天佑院士。

当年,柴天佑组建自动化研究中心时,只有3 位研究人员和10 万元固定资产。如今,团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 个,高层次人才30余人,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11 项,在信息领域3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排名第一……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排头尖兵”。

“无论事务再繁忙,柴老师都会挤出时间,给我们审阅科研汇报和论文等材料,从头到尾进行批注和修改,哪怕句中的标点符号。那一笔一划的字迹,是对我们后辈最大的鞭策。”博士生王兰豪说。

近5年,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柴天佑应邀在IFAC、IEEE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30 余次,研究方向被写入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面向人类未来的系统与控制》。

柴天佑表示,我们不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炼科技难题,通过技术创新攻克难题,而且要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让中国的控制技术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王国栋院士

他说,去钢厂有“瘾”,钢铁车间吵,他觉得那是钢铁在唱歌。

他说,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是快出成果的时候了。

他,就是轧制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王国栋院士。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当时,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王院士带领我们开始了‘轧制过程中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课题。” 杜林秀说。

王国栋和课题组成员开始了长期“驻扎”钢厂的生活,昼夜奋战。

1999年9月,在无数次实验后,“超级钢”诞生了!这一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数百万吨,连创国际竞争的4个第一,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王国栋表示,我国的钢铁工业要从并跑到领跑,必须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抢下被‘卡脖子’的技术山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

南钢的生产线上,有一幕令人振奋:印刻着“RALNEU ”标识的超快冷装置和西马克集团生产的预矫直机一前一后地矗立在生产车间,这是自主研发的国产装备与进口装备的“硬核”过招。

王国栋,正和他的团队一起,承载着中国钢铁强国之梦,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以自己滚烫的人生历程诠释着科学家精神,激励着代代东大人科技报国的脚步永不停歇。

相关新闻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