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东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东大 - 正文

可可托海的东大人 ——讲述东北大学毕业生扎根边疆的故事

来源:新闻网 更新日期: 2023-04-10

可可托海,在哈萨克语中指“绿色的丛林”,它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是这片千里画廊中色调最艳丽的风景。

这是一座因矿而生的小镇。

这里的矿脉,蕴藏着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战略物资—稀有金属。

这里曾经被列为“国家机密”,几十年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

这里记录着东大人用青春铸盾坚固国防的燃情岁月……

上个世纪中叶,关乎新中国国际地位、国家安全与民族尊严的国防事业,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地需要稀有金属。

“我们那地方是国家国防工业生产原料的非常重要的一级保密单位。从铍精矿、锂精矿和钽铌,作为国防工业、尖端工业的原材料,新疆可可托海,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基本就那一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孙传尧回忆道。

到边疆去,到厂矿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68年12月,东北工学院选矿、机械系共29名毕业生被分配到可可托海,最大的27岁,最小的还不足23岁。

“1968年底,我们响应党的‘四个面向’号召,匆匆地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和亲人,翻过雪山,穿越戈壁,来到了遥远而神秘的可可托海。”回想起那段岁月,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朱瀛波充满深情地讲到。

年轻的东大人,就这样激情澎湃地踏上了到乌鲁木齐的列车。1969年1月4日,天还没亮,他们就又从乌鲁木齐启程,乘坐一辆大客车北上。

大家只知道,将要前往的“新疆有色局第一矿务局”,地点在可可托海,乘坐汽车最少要3天,至于其它信息,都是秘密。

“有些重要的厂矿,比如一些选厂,都有代号,比如8859选矿试验厂、8766选矿厂。”新疆有色集团原副总经理、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肖柏阳说。

到可可托海的前6年,大家有的被分到大雪封山后只能乘坐马拉爬犁的阿尔泰山腹地;有的被分到野外流动采矿;有的被分到偏远、零散的矿点;还有的被分到机械厂当工人、修理汽车。打草工、采煤工、磨矿工、磁选工……任务在哪里,东大人就在哪里。

原新疆有色集团副总工程师、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刘思业说:“在可可托海,冻伤几乎不可避免,零下50℃以下露天坑才停止作业,工作中有时不能带手套,因为手触摸到铁器或矿石就会粘掉一层皮。”

肖柏阳工作路上遇到了暴风雪,差点冻死,幸亏哈萨克族同事及时发现了他,救了他一命;

张泾生下夜班骑自行车,从桥上掉入冰冷湍急的额尔齐斯河,自己在黑暗中爬上岸,自行车却留在河水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即使交通不便、食物匮乏,东大人却在这里安下了心、扎下了根。

同学们被先后从工人岗位调出来从事技术工作。

1974年,年仅30岁的孙传尧,在8859选厂改进流程,调整药剂,大大提高了低品位锂资源的利用率。在当时,品位如此低的原矿能得到这么好的精矿指标,在国内外绝无仅有。

1975年,8766选矿厂竣工后,因种种问题无法投产。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和副厂长的孙传尧和同学同事们一起,完成了上百项技术改造,终于使选厂顺利投产。

“为了选矿厂早日投产,大家夜以继日地干,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有一年,选矿厂的尾矿库需要破冰,大家连春节假期都放弃了。”原长沙矿冶研究总院院长、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张泾生说。

1977年,孙传尧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负责选厂1号系统优先选铍、铍锂分离的实验和生产调试,获得成功后,系统立刻转入生产,开创了中国工业浮选生产绿柱石精矿的历史!

随后,余仁焕等与新疆冶金研究所合作完成了2号系统铍锂分离的工业实验,两项成果共同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一个个生产技术难题被攻破,稀有金属矿石从可可托海源源不断地送往祖国各地,变成原子弹蘑菇云的红,氢弹火球的橙……绘遍了中国尖端工业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使可可托海成为“两弹一星”的功勋地。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扎根大地,百炼成钢,纷纷以一颗赤子之心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生易老天难老。当年东大拓荒勇士们拼着性命,熔铸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可可托海的东大人支撑新中国发出的那一声声震惊世界的呐喊,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中!

相关新闻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