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中心

外语与国际传播第一期:国际传播学概况及其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国际传播学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范畴,然而对于国际传播学是否属于大众传播学有一定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国际传播是主要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以大众传播中跨越国界的那一部分传播现象与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的。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国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大众传播的传播主体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后者认为国际传播学应属于组织传播的范畴。

另外,在定义界定方面,该小组成员聚焦于狭义的国际传播。广义的国际传播比起狭义的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外,还包括人际传播。然而,以人际传播方式进行的跨国交流活动涉及面十分广泛,难免造成对大众传播部分研究的弱化和国际传播研究的泛化,不利于突出新闻传播学的主体地位。

在定性方面,该小组成员分享了五句话并进一步进行解释:国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国际化过程;国际传播是对传播技术高度依赖的传播形态;国际传播是国内传播的向外延伸部分;国际传播是多重控制下的传播;国际传播是更为复杂的传播过程

接下来介绍了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内容。被誉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由此形成了传播学的五种研究或五种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在考察国际传播现象时,除了在考察国际传播现象时,除了上述五种研究外,我们还要对以国家为“基本主体”的传播者进行专门的研究。这也就构成了国际传播学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即主体研究、控制研究、手段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为了使国际传播学的研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国际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会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动态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方法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动态研究并不排斥静态分析,系统方法也不否定个别考据。一句话,它们相互融通,共同存在于国际传播学的研究中。

接下来来到相对具体的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史。宽泛地说,“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后就已存在。”可追溯至古代帝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国际传播早期的特点:小规模、小范围,大多以商品交换为主,手段也相当原始,主要通过人际交流实现。之后对两次传播革命进行了介绍:第一次是人类发明文字开始文字传播,第二次是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术和活版印刷机开始印刷传播。文字和印刷是早期国际传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随后便逐渐进入了印刷媒体时代。定期印刷的报刊首先出现在封建统治最薄弱的德国,随后欧洲以至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日报,近代报刊行业由此诞生。随着殖民扩张,殖民者不仅将报纸携带至殖民地,并在殖民地开始创办报刊。资本主义国家是开放性国家,在殖民扩张找到更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后,他们开始输出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促成了大众化媒体(报纸)的形成。总结印刷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首先是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伴随;其次是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趋于频繁,国家之间需求增加,各国越来越联结和互通,印刷媒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再次,与新闻相关的职业化群体出现,新闻记者、邮递员、印刷员等等都应运而生,职业群体慢慢开始成型并成为固定职业

电子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主要电报、广播和电报三种传播形式。电报具有无需人力进行信息中转;传播速度加快;职业化水平提高;信号易中断、机器较脆弱的特点。电报与政治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在19、20世纪的战争中也发挥了传递军情的重大作用。不同于电报,广播以有线电声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为技术基础,中间环节进一步减少;影响力大幅提高。例如1940年6月4日丘吉尔演讲《将战斗进行到底》就是通过广播形式发表的。此外,还出现了专门的国际传播频道,如BBC。与广播相比,电视更有真实感,取代广播成为了强势媒体。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内容趋于多元化语言趋于中性化,还出现专业化的电视频道;但电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如系统不兼容、中继站建设成本高等。

卫星电视时代的国际传播主要包括两个发展阶段,即卫星转播阶段和卫星直播阶段。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卫星转播需要经过地面站和当地电视台的中转,而卫星直播不必经过中转。卫星电视的出现使电视信号传输由陆地转向太空;地球村”理论基本变为现实;信息传播中的国界概念基本被打破;信息传播的统一标准逐渐形成。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是,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障碍逐渐消除。各国政府参与国际传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有关国际传播的研究全面展开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小组成员首先谈到了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是冷战时期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由美方军用网络“阿帕网”(ARPANET)逐渐演变而来,从军事领域扩展到日常使用。直到1974年“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研究出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络间协议)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实现美TCP/IP协议在北国和国际的标准化。此后互联网走向世界,使用国家和用户不断增多。而1993年万维网【环球网WWW(World Wide Web)】的推广则是互联网发展的又一大转折点,计算机网络用户迅速增加。同年,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进一步开发了基于万维网技术的浏览器软件,大大便利了网上浏览,使网上漫游成为可能。

互联网具有集多种传媒功能于一体、互动性与开放性、快捷性、大容量和灵活性这四大特点,将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广大网民传递信息,信息的获知权和传播权随之向大众开放,这也使得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样功能强大的互联网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产生全方位影响,连接了各国和地区,丰富了网络传播主体,使传播内容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二是强化了社会公众的国际传播意识,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提高,参与国际传播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三是促使各国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全球化过程,世界各国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主动加入信息全球化潮流,增强自身竞争力;四是对各国的国际传播控制形成了挑战,传播者的广泛化和媒体的个人化使信息监控和管理的难度加大,各国适时调整传播控制的方式方法,在与时俱进中不致收到不良信息的冲击与侵害;五是对原有的传播理论形成了挑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应理论的缺失,给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具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间、国际传播主体渐趋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传播效果的获得更加直接这四个特点。我们也希望在掌握了这些特点后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并参与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

Reference:

程曼丽. 2006. 国际传播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撰稿:英语系本科生卓越人才团队成员( 杨昕妤马世昕、刘禹鸶、许竹筠、刘乐妍、陈鸿硕

审核:高霄 储艳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