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简称“环工系”)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较早以系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研机构。其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环境工程研究室、1983年成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1983年隶属于我校动力工程系的环境工程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我国电力行业最早成立的环境类专业之一。1989 年,环境工程系独立建系。因学校机构改革,2003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复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二、专业方向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立足于培养电力系统及其它行业所需的环境治理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鲜明的能源电力特色。目前共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能源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可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读学生1400余人。拥有“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燃煤电站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保定市重点实验室-能源电力环境污染控制”、“华北电力大学白洋淀湿地中心”和“保定市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中心实验室建有大型仪器公用平台,为全系科学研究提供了设备保障;研究方向面向国家和电力行业环境保护重大战略需求,突出能源电力特色,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发展,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CO2捕集和资源化利用、能源清洁利用与环境健康、先进材料与环境催化、新能源关键技术、区域能源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三、师资队伍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7人,有20余人次获得河北省优秀青年、省优秀班主任、省优秀团干部、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五四青年标兵、市五四青年奖章、校“我身边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有教授、副教授共30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教师博士化率达90%。国际化率超过60%。现有教研室4个,实验室55个,研究所2个,研究室1个。
四、学术水平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现已从多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承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深圳能源集团、广东能源集团、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等行业企业委托项目150余项,合同额累积达5000余万;科研成果丰富,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近500篇,获得国家专利13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二十余项,其中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励一等奖1项,在大气污染控制、清洁燃发电、固废资源化利用、能源环境监测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五、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40年,环工系为我国电力环保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现有在校本硕博学生1400余人,学术论文和专利成果丰硕,学生就业率居于高位,大批学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深造率超过50%。学生科技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屡获佳绩,近三年来科技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百余项。环工系志愿服务项目获河北省第九届优秀志愿服务品牌、2020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环工系社会实践团队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各类荣誉20余项,其中包括2020年河北省、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省级、国家级两级环境科学学会最佳组织单位、十佳志愿者等个人和集体荣誉;环工系创新创业“天山同语·民族同心”团队,先后获得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的感谢信、表扬信,获得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成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六、未来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地处京津冀核心区域,距北京、天津、石家庄100余公里,距离雄安新区核心功能区30公里,随着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雄安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双碳”战略也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奋进“十四五”,砥砺新时代。未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将乘势而上,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30•60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发展战略,瞄准新时代能源电力领域等的环境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提升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能力;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促院系整体水平的提升,打造全面一流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