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以下简称环工系党委)将家国情怀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天山同语·民族同心”少数民族学生育人项目。该项目秉承“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总方针,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将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大爱转化为个人发展前进的动力,将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转化为坚定“四个自信”精神定力,将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力量源泉,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决心和信心。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立榜样,树典型,不断受教育,长才干,取得丰硕成果。
一、项目主题与思路
该项目聚焦于环工系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所在地区教育差距等问题,在学习中很难脱颖而出来到舞台中心。本项目旨在通过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国情怀,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的典型事迹,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通过自身所长回报家乡,通过“院系构建平台,学生走上前台”的工作模式,以实践育人为主体,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引导和培育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更多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力量;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典型的带动效应,让少数民族学生从舞台边缘来到中心,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回报家乡。
该项目以家国情怀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推普脱贫攻坚”、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等实践活动中奉献青春力量,服务社会;以家国情怀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助贫扶幼,服务地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实践强化思想引领,从而带动全系少数民族学生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贴近工作实际和学生实际,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用社会反响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项目实施
(一)以家国情怀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推普脱贫攻坚”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
1.精心策划 周密安排 以主题实践提升项目聚焦能力
一直以来,环工系党委始终坚持实践育人,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引导和培育广大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更多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力量。由环工系学生组建的“天山同语·民族同心”志愿服务团队,自2018年9月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培训活动。团队入围教育部2019年“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团队深知自身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坚持不走过场、不歇脚、不懈怠、再出发,多次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投入到推广普通话实践当中。当地维吾尔族小朋友们一首生硬的《我爱你中国》,唱哭了现场所有人,看着他们对手中国旗的爱护和敬重,团队成员无不为之动容。
2.充分挖掘 主动凝练 以社会反响提升项目育人效果
项目进行期间,环工系党委积极挖掘,主动凝练,以实践活动为素材制作的视频及相关新闻素材,被发布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推广普通话”官方微博、中国教育电视台官方微信、“推普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华北电力大学官方微博等新媒体上,全网观看、阅读量突破15万次。项目团队的实践视频也成了2019年华电官微观看数量最多的视频。
3.项目引领 实践育人 以身边典型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
每一次教学,团队都向维吾尔族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每一次站上讲台,都通过身边事例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团队成员鼓励维吾尔族青少年把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大爱,转化为学习奋斗的动力,将饱含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无私情怀,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转化为一颗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继而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二)以推普脱贫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民族团结长治久安
现在的新疆,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生活幸福美好的大好局面。环工系党委将继续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继续听党指挥,热爱伟大的祖国;深挖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典型事迹,作为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的鲜活教材;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民的追求紧密相连,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环工系党委将依托现有成果,积极申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帮助维吾尔族群众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夯实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基石;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上作为引领,带领家乡群众在交融中团结奋斗,一起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主要成效
1.项目成果丰硕 社会反响强烈
2019年12月12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会同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向我校发来感谢信,向我校参与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作为实践团队领队的维吾尔族学生获得2019年度河北省“冀青之星”称号,团队主要成员作为我校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参加了由河北省委宣传部和共青团河北省委举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并取得结业证书;该项目还获得河北省第九届教育系统“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称号。团队的典型事迹材料报送河北省语委,并作为河北省优秀典型案例上报教育部语用司。
实践活动视频及相关新闻素材,被发布在教育部语用司“推广普通话”官方微博、中国教育电视台官方微信、“推普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华北电力大学官方微博等新媒体上,全网观看、阅读量突破15万次;项目团队的实践视频也成了2019年华电官微观看数量最多的视频。
2.培育先进典型 选树民族标杆
自2018年以来,环工系巴音达拉同学,谢仁阿依·阿卜杜热伊木两位同学,先后获得华北电力大学“十佳自立自强”学子称号,巴音达拉同学获得2018年大学“十佳自立自强学子之星”称号,谢仁阿依·阿卜杜热伊木同学获得2020年大学“十佳自立自强学子之星”称号;巴音达拉同学、米热阿依·买买提依明同学获得2019年保定市“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谢仁阿依·阿卜杜热伊木同学获得2019年度河北省“冀青之星”称号;谢仁阿依·阿卜杜热伊木同学,米热阿依·买买提依明同学获得河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结业证书;米热阿依·买买提依明同学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梦大使”称号,并将参加北京冬奥会系列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米热阿依·买买提依明同学还竞选成功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会生主席一职。
3.思政育人显效 民族同心向党
通过项目的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夯实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基石,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坚定做到四个自信。对家乡,他们是宣传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的生力军,对社会,他们是宣传社会主义新疆稳定和谐、繁荣发展的亮丽名片。系列活动的成功使得环工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9级新生中,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新冠肺炎的抗疫实践中,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奋战在社区,乡村防疫一线,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主要经验
1.让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自身优势,带领家乡少数民族群众同心同语,能够为家乡建设贡献自身力量,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抓手;
2.推动榜样力量由“静态示范”到带领同学“亲自实践”是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
3.充分认可并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得到社会肯定,家乡赞誉、学校重视,是提升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方式;
4.在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民的追求紧密相连,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过程中,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提升团建、党建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也是未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政治可靠、思想坚定、素质过硬的政治人才保障的有益探索。
三、下一步建设方向
(一)联系教育部语用司,启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申报工作,构建推普长效机制;
(二)不断拓展工作范围,培育、选树更多的优秀典型和民族标杆;
(三)积极推动同心同语项目在更多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四)大力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
(五)坚守初心和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少数民族人才。